从高像素到认知影像,你不知道的那些手机影像发展史( 三 )


面对这种复杂、但是常见的场景 , 过往的“AI相机”只能识别出整个大致的环境、或是识别出画面里的“主体” , 并对其套用固有的优化策略 。 但这就会造成画面里的其他元素得不到适当的处理 , 最终使得拍出的照片不够自然、生动 。



而“认知ISP”在处理逻辑上则更接近人脑 , 它会同时识别、认知画面里的不同元素 , 例如近处是什么、远处是什么 , 中心和边缘分别有哪些物体 , 而这些也会同步被一次性“认出来” 。 之后第二代骁龙8便能够针对于画面里的不同对象、不同距离 , 在一张照片里调用多个不同的算法进行针对性处理 。 如此一来 , 它便可以在一张照片里实现清晰的人像、美丽的天空、细致的建筑纹理、生动的花朵和绿叶 。 而且得益于Hexagon处理器新设计的、具备独立供电的AI单元以及其“直连”ISP的架构 , 整个处理过程不仅比过去快了数倍 , 甚至还可以更加节能 。
总结:不断进步的骁龙 , 正在驱动智能手机影像革命
回首整个手机影像的发展里程 , 从最初的“唯像素论”、到后来的“AI相机” , 再到如今的“认知ISP” , 其实并不能说早期的设计思路就不对、现在的才正确 , 因为整个发展过程是与技术水准 , 以及与消费者的需求水平深度挂钩的 。 说白了 , 在每一个阶段各大厂商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 让消费者获得尽可能高品质、尽可能易得的移动影像体验 。



在这个过程当中 , 基于高通自研技术、基于骁龙移动平台所实现的创新 , 很显然地成为了近年来智能手机影像技术进步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 。



【从高像素到认知影像,你不知道的那些手机影像发展史】当然 , 这并不是说其他的移动平台对此就没有贡献 。 但当我们在高通方面公布的信息中看到徕卡的算法合作方案 , 看到索尼、三星纷纷推出为最新骁龙移动平台优化的CMOS , 看到无数的主流手机厂商“站台”时 , 显然是足以说明一些问题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