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像素到认知影像,你不知道的那些手机影像发展史


从高像素到认知影像,你不知道的那些手机影像发展史


文章图片


从高像素到认知影像,你不知道的那些手机影像发展史


文章图片


从高像素到认知影像,你不知道的那些手机影像发展史


文章图片


从高像素到认知影像,你不知道的那些手机影像发展史


文章图片


从高像素到认知影像,你不知道的那些手机影像发展史


文章图片


从高像素到认知影像,你不知道的那些手机影像发展史


文章图片


从高像素到认知影像,你不知道的那些手机影像发展史


文章图片


从高像素到认知影像,你不知道的那些手机影像发展史


文章图片


早在2000年11月 , 日本消费者在商店橱窗里看到了一台此前从未见过的、全新的多媒体手机 。 它的“正脸”看似比较常规 , 顶多只能说是迎合了当时刚刚开始流行的彩屏风潮 , 但在机身背部 , 一个巨大的、前所未见的结构 , 却代表着其与众不同的身份 。



没错 ,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款配备了内置摄像头的机型夏普J-SH04 。 对于彼时的消费者来说 , “给手机加上相机功能”显然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技术创新 。 但真要说它是否就意味着“手机摄影”时代的到来呢?还真不一定 。



夏普J-SH04的屏显(左)和拍照(右)效果
原因很简单 , 因为夏普J-SH04所使用的相关技术实在是太过“原始” , 11万像素的CCD不要说放在今天 , 就算是在当年也不足以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 。 事实上 , 它顶多只能拍摄模糊的、娱乐性质的“大头贴” , 但即便如此 , 也已经足够让当时的消费者为之“疯狂”了 。
从像素大战到4K摄像 , 早期拍照手机很“纯粹”
很显然 , 对于早期的、配备有摄像头的机型来说 , “低像素”是阻碍用户体验的最大短板 。 也正因如此 , 在当时那个年代 , “堆像素”并非只是噱头 , 而是确实能够提升手机影像品质、最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 。 从2000到2003年 , 手机厂商用了三年时间将摄像头的像素从11万提升到了100万 。 紧接着在一年之内 , 这个数字就从100万变成了500万 。



此后发生的事情 , 想必大家就很清楚了 。 随着iOS与Android生态在2007、2008年的崛起 ,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交需求爆炸性增长 。 而这一需求 , 也推动了手机摄像头像素规格的再一次“突飞猛进” 。 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 , 智能手机AP/SoC里集成的ISP , 开始逐渐引起各大厂商、乃至消费者的重视 。
比如说 , 2008年的初代骁龙(QSD8250)移动平台 , 其所集成的ISP足以支撑1200万像素的CMOS , 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旗舰机型的平均水准(320万~500万像素) 。 2010年的骁龙S3双核平台(MSM8x60)则将ISP规格提升到了1600万像素 , 同样完全足够“喂饱”同期主流的800万-1300万像素方案 。



当时间来到2013年 , 智能手机的影像设计再次迎来了大幅度的提升 。 一方面 , 各种2030万、2070万像素CMOS的出现 , 代表着智能手机“高像素”的发展来到了一个阶段的巅峰 。 另一方面 , 就在这一年我们迎来了智能手机行业首款配备“双ISP”的移动平台 , 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骁龙800 。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 骁龙800的“双ISP”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可以同时驱动多枚摄像头的多ISP架构 , 在思路上是完全不同的 。 因为它并非是为“多摄”而生 , 而是一颗ISP专门用于拍照、另一颗ISP用于摄像 , 也正依托于这种设计 , 在骁龙800时代几乎所有的旗舰智能手机在摄像性能上都迎来了巨大的进步 。 它们不只是普遍实现了“边摄像边拍照” , 同时也将视频分辨率从此前的最高1080P , 一下子提升到了4K级别 。
从双摄到三主摄 , 这背后的其实变化并不简单
如果此前有关注过我们三易生活的相关内容 , 大家可能还记得 , 在高通的产品史上有那么一款规格非常强大 , 但搭载机型却极少的旗舰平台 , 它的名字叫做骁龙805 。 平心而论 , 骁龙805虽然搭载机型的数量并不多 , 但其对于整个智能手机影像技术的影响 , 却很可能是极大、而且相当深远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