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旅居·发现美景·桂林城徽象鼻山

舟山|旅居·发现美景·桂林城徽象鼻山

文章图片

舟山|旅居·发现美景·桂林城徽象鼻山

文章图片

舟山|旅居·发现美景·桂林城徽象鼻山

文章图片

舟山|旅居·发现美景·桂林城徽象鼻山

文章图片

舟山|旅居·发现美景·桂林城徽象鼻山

文章图片

舟山|旅居·发现美景·桂林城徽象鼻山

文章图片

舟山|旅居·发现美景·桂林城徽象鼻山

文章图片

舟山|旅居·发现美景·桂林城徽象鼻山

文章图片

舟山|旅居·发现美景·桂林城徽象鼻山

文章图片

舟山|旅居·发现美景·桂林城徽象鼻山

文章图片

舟山|旅居·发现美景·桂林城徽象鼻山

文章图片

舟山|旅居·发现美景·桂林城徽象鼻山

文章图片

舟山|旅居·发现美景·桂林城徽象鼻山

文章图片

舟山|旅居·发现美景·桂林城徽象鼻山

文章图片


桂林城徽象鼻山
象鼻分明饮玉河 , 西风一吸水应波 。
青山自是饶奇骨 , 白日相看不厌多 。
这首出自明代诗人孔镛的诗句 , 描述的就是位于桂林市东南漓江西岸 , 桂林山水的象征以及桂林的城徽 , 象鼻山 。


0关于象鼻山的成因 , 流传着许多神话故事 , 流传比较多的是大象原为天神坐骑 , 被桂林的美景吸引 , 私自下凡 , 帮百姓耕田 , 天神大怒 , 趁着大象喝水之际 , 用剑刺中了大象的脊椎 , 大象就变成了一座山峰 , 守护着漓江和漓江百姓 。


耸立于山顶的菩贤宝塔建于明朝 , 用以供奉普贤菩萨 , 远看像插在象背上的剑柄 , 又像一只古雅的宝瓶 , 因此称“剑柄塔” , 或“宝瓶塔” 。

该塔建于明代 , 塔高10多米 , 塔基为双层八角须弥座 , 在第二层基座正北面 , 嵌有青石浅刻的南天普贤菩萨像 , 在中国供奉普贤的佛塔只有两处 , 一个在四川峨眉山 , 一个就是在桂林的象鼻山 。

位于象鼻和象身之间的大洞就是著名的水月洞 , 留存摩崖石刻50余件 。
有题词、填词、提榜、铭文、记事、跋刻作品等 , 包罗万象 , 俨然是一本历史书 , 在水月洞摩崖石刻中 , 有不少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 , “水底有明月 , 水上明月浮 , 水流月不去 , 月去水还流” 。 宋代蓟北处士的《和水月洞韵》的诗句 , 刻画了天上月 , 洞中月、水底月 , 三月争辉 , 交相映衬 , 形成桂林山水的一个奇景“象山水月” 。

“水月洞”并不是一直叫这个名字 , 南宋来桂做官的著名诗人张孝祥曾将其改名为朝阳洞 。 数年后 , 同样来做官的著名诗人范成大作“复水月洞铭并序” , 把水月洞恢复旧称 , 还将自己的文章 , 刻蚀于张孝祥碑刻的对面 , 大小也差不多 , 两人相隔时空的交集 , 也成为一段趣谈 , 是中原文化在桂林开花、包容并蓄、传承发扬的生动记录 。


象鼻山脚下天然的岩洞酒窖 , 象山岩洞酒窖为大小二洞 , 小洞在云峰寺后山腰上 , 刻有云峰岩 , 大洞位于登山石阶旁 。 东通桃花江 , 南通水月洞 , 洞中冬暖夏凉 , 常年温度适宜 。 由于临江 , 洞中保持着一定的湿度 , 被誉为“桂林茅台”的三花酒就在象山酒窖 。

离开水月洞 , 象鼻山的山脚有石阶通上山顶 , 明代建筑普贤塔在此耸立 。 塔高十余米 , 是一座喇嘛式实心砖 。 塔形似剑柄 , 又似宝瓶 , 古朴凝重 。


立于象山顶 , 神清气爽 , 远眺 , 桂林城美景尽收眼底 。


【舟山|旅居·发现美景·桂林城徽象鼻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