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大脑的黑匣子,离不开这把“钥匙”


破译大脑的黑匣子,离不开这把“钥匙”


文章图片


破译大脑的黑匣子,离不开这把“钥匙”


文章图片



得了脑卒中 , 身体还能恢复如初吗?
这个真实的案例 , 也许会给很多人带去欣慰 。 2022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一位脑卒中患者 , 从入院到手术完成只用了75分钟 , 三周后完全康复 , 回归正常生活 。

脑卒中 ,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 。 正如其英文名Stroke , 这种重大脑疾病会给人带来突如其来的重击 , 患者的人生都有可能停摆 。
脑卒中可怕吗?目前 , 脑卒中已经是我国第一大致死性疾病 , 每5个因病死亡的人中就有1人是脑卒中 。 而且致残率高 , 大约50-70%脑卒中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 如偏瘫、语言障碍、痴呆等 , 严重者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 。 很多人的长辈亲属中就有罹患脑卒中的经历 , 脑卒中可能会将一个正常的家庭拖入深渊 。
但是 , 如果及时救治 , 辅以有效的后期康复治疗 , 脑卒中是可以被治愈的 。
同样的疾病 , 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同?是什么决定了人们拥有不同的生命长度和生命质量?这可能来自人类探索大脑奥秘的一小步 。
探索沉睡百万年的“黑匣子”大脑是人体中最精密最复杂的器官 , 然而人类关于大脑的认知却是最少和最晚的 。
人类可追溯的历史大约有300万年 。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岁月中 , 大脑就像一个“黑匣子” , 不但其工作机制的奥秘远远没有揭开 , 对相关疾病也束手无策 。
在希腊哲学家之前 , 心脏被广泛认为是智力所在 。 直到希腊解剖学家赫罗菲拉斯对人体进行了全面的解剖 , 才意识到大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 。 现代脑科学第一个革命性的发现诞生时 , 历史的车轮已经行进到了20世纪初 。 西班牙神经解剖学家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提出的神经元学说 , 让脑科学研究开始进入了快车道 。

然而 , 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 , 人类对大脑的认知仍然是零珠碎玉 。 这也是为什么包括中国在内的主流国家都启动了各国的脑科学计划 。 目前 , 探索人脑工作原理、绘制脑功能联结图谱、寻找脑重大疾病诊治的新手段 , 仍然是全世界前沿科学家的重任 。
可想而知 , 当大脑这一“黑匣子”出现疾病 , 人们只能处在无助的恐惧中 。 在头颅CT应用之前的医学时代 ,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 , 中医还是西医 , 由于根本没法弄清脑袋里哪里出了问题 , 甚至都不清楚是血管堵还是血管破 , 只能对脑卒中束手无策 。 即使是帝王名流都无法幸免 。
某种程度上 , 脑卒中还影响到国家兴衰 。 史书记载 , 颇具改革魄力的宋神宗(赵顼)三十七岁即发中风 , “失音直视 , 不能言 , 首肯之” , 虽遍访名医救治 , 仍然“疾势日增” , 不久后驾崩 。 历经十数载的王安石变法因宋神宗的英年早逝而终结 , 此后北宋王朝的命运更加风雨飘摇 。
人类对大脑认知的突破在近百年内才开始出现 。 在20世纪初 , 造影剂等相关技术的出现加速了颅内结构的可视化发展 。 1927年 , 埃加斯·莫尼兹发明了脑血管造影术 , 大脑内的神经成像首次被世人窥得了庐山真面目 , 人类第一次看到了大脑动脉的活体射线照片 。 1971年 , 英国电子工程师亨斯菲尔德 , 完成了人类大脑的首次CT扫描 。
现代影像医学的崛起 , 让脑卒中从不可知到可知 , 从不可治变成可治 , 从慢性病变成超急诊 。

时间就是大脑没错 , 脑卒中是超急诊 。
医生和病人最大的敌人只有一个——时间 。 救治每延误一分钟 , 就会有190万个脑细胞和14亿神经突触发生不可逆损伤 。
然而现实中 , 各地医疗水平相差甚大 , 相当一部分医院 , 脑卒中患者从进入急诊科到神经内科医生做出急救决策这一过程就长达数小时 , 还不包括送往医院的时间 , 往往错过黄金救治时间 。 医学界有一个专有名词DPT(door to puncture time) , 就是指从进入医院大门到血管穿刺成功所用的时间 , 它是衡量医疗机构缺血性卒中治疗水平的重要标尺 。
为什么DPT需要花费这么长时间?
医学上 ,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大约占所有脑卒中的70%左右 。 以缺血性卒中为例 , 根据不同病症的不同情况 , 治疗方法包括溶栓治疗、取栓治疗等 , 其治疗原理都是把闭塞的脑动脉再次开通 。 但无论哪种治疗方案都需要与时间赛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