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尼柯巴鸠:Caloenas nicobarica
是一种大型鸽类 。
非常有趣的是 , 一些遗传学研究表明 , 它是与已灭绝的渡渡鸟(Raphus cucullatus)最接近的现存物种 。
分布于东南亚各地(主要分布在尼科巴群岛上) 。 栖息于岛屿上的沿海热带森林中 。
外貌:
体长约34~40cm , 平均重量为600g 。 寿命大致为6~7年 。
上身主要为绿色 , 带有红铜色光泽 。 头部和颈部的长羽为黑灰色 , 带有些许绿紫色金属光泽 。
翅膀带有蓝色 , 下身呈暗灰色 。 尾羽很短 , 为纯白色 。 有着褐色的虹膜 , 黑色的嘴 。 腿和jio很强壮 。
1738年 , 英国博物学家Eleazar Albin在他的《鸟类自然史》中 , 首次对尼柯巴鸠进行了描述 , 并配上了两幅插图 。
目前 , 一共有两个被认可的亚种:C.n. nicobarica以及C.n. pelewensis Finsch 。
雌性体型要比雄性略小 , 嘴更小 , 羽毛更短 。
还未成熟的尼柯巴鸠幼鸟 , 尾巴是黑色的 , 可以很好的与白色尾巴的成鸟区分开来 。
习性:
尼柯巴鸠是一种“吵闹”的物种 , 往往会非常频繁地发出重复的低音调鸣叫 。
平时群居 , 喜欢成群结队地从一个岛飞到另一个岛上去 。
白天通常呆在食物充足的地区活动 , 晚上睡在没有捕食者的近海小岛上 。 不怕人 , 也不会刻意避开有人类居住的地区 。
和大多鸽子相同 , 它们的飞行速度很快 。 但也有不同之处 , 尼柯巴鸠群体不是无组织且松散的鸟群 , 它们往往成多列或单列飞行(主要在繁殖季节) 。
如果在飞行的途中从后面看 , 尼柯巴鸠的白色尾巴会十分扎眼 , 甚至可以比作一种鸟类的“尾灯” 。
对于一只尼柯巴鸠成鸟来说 , 一眼就能看出哪些鸟群成员既不是潜在的配偶 , 也不是潜在的配偶竞争者和领导竞争者(没有老道的经验 , 来将种群从一个岛引导到另一个岛) 。
食物:
杂食性 , 以植物种子、花蕾、果实 , 以及小型无脊椎动物等为食 。
经常会被吸引到有谷物的地区 。 偶尔会适量摄入小石头 , 有助于磨碎种子 , 来促进消化 。
繁殖:
该物种通常集体在近海小岛上的茂密森林或者灌木中 , 用小树枝在树叉上筑巢 。
雌性一般产下一枚略带淡蓝色的椭圆形白色蛋 , 夫妻共同孵育约30~40天 , 直至完全孵化 。
幼鸟没有成鸟显眼的白尾巴 , 尾巴的颜色也会直接影响雌性的求爱 。
自然保护状态:
曾经 , 大量尼柯巴鸠被人类猎杀食用、捕捉当做宠物、做成装饰品交易 。 可用筑巢栖息地 , 也因人为因素(栖息地被破坏)正在减少 。
现尼柯巴鸠野外数量稀少 , 但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被列入附录Ⅰ , 其中明确禁止了该种鸟类相关的商业国际贸易 , 现已渐渐好转 。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CUN , 它被视为了近危NT(Near Threatened) 。
【「奇特生物志」我们不是凤凰,我们只是好看的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