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拉|南澳是个汉语方言的宝岛

依拉|南澳是个汉语方言的宝岛

文章图片

依拉|南澳是个汉语方言的宝岛

文章图片

依拉|南澳是个汉语方言的宝岛

文章图片

依拉|南澳是个汉语方言的宝岛

文章图片

依拉|南澳是个汉语方言的宝岛

南澳不但是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宝岛 , 也是个方言资源丰富的宝岛 。 这个不足8万人的岛上存在着两种语音上有明显差别的土话:后宅话和云澳话 。
后宅话比较接近粤东闽南话 , 与饶平话相近;而云澳话则比较接近闽西南的闽南话 , 与诏安、东山、云霄一带的土话相近 。 其实 , 老县城深澳镇的话也不同于后宅话和云澳话 , 是融合了两者的特点而形成的 。

一个岛上讲两省方言的现象 , 是由居民的不同来源形成的 。 南澳的总兵府全称是“闽粤南澳总镇府” , 它附近有一条贵丁街 , 街的东边住的是操粤东闽南话的潮州府士兵;而街西边住的是操福建闽南话的漳州府士兵 。 福建籍的官兵及其家属后代多居住于云澳、青澳一带 , 便形成了这片小小的福建西南部的闽南话口音的方言区 。

云澳镇方言语音上最大的特点是只有7个声调(只有一个上声) , 还有前鼻音韵尾-n及其相应的收-d韵尾的入声韵母 。
南澳话后宅词汇最特殊的就是有一大批与“大陆人”(南澳人对岛外人的称呼)不同的词语 。 “大陆人” 民间传说 “南澳有三土:姿娘叫 女查嬷 , 水鸡叫蛤牯 , 鰇鱼(干)叫蚭脯” 。 “姿娘叫 女查嬷” 其实 “大陆”上有些地方也说 , 其他两个词倒是南澳专用 。 其实 , 一些常用语南澳也跟大陆上不一样 , 买东西时除了要按公斤论价之外 , “元” 的单位用 “下”(ê5):“1公斤100下”, 咋听起来像活蹦乱跳的生猛鱼虾一样的新鲜 。

我们做调查的时候 , 碰到的最大难题是海鲜类的名称词语 , 比如虾、蟹的品种繁多 , 各有各的名称 , 记录下来 , 如果没有实物对比我们也是“懵喳喳” , 后来不得不想办法查有图谱的资料、请教南澳水产专家来解释这些海鲜名称 。
我最感兴趣的是南澳的渔业谚语 , “海鲜味” 够浓 。

南澳后宅菜市场的海鲜 , 都是渔民当天捕捞的 , 每人卖的都是量少而新鲜 。 男人只管下海捕捞 , 上岸后的卖海鲜的 , 就都是在家里以逸待劳的 “女查嬷”(妇人)了 。
去南澳后宅镇的海鲜市场买海鲜 , 发现每一天的海鲜有无、多寡都不同 。 能见到大一点的野生鱼虾螃蟹(更大的早就被饭店给定购了) , 你想吃就得赶紧买 , 因为明天不一定有 。 渔民是当天晚上出去捕捞 , 明天一早拿来卖 , 所以谚语说:“好鱼无过昼” , 或云:“过昼无好鱼” 。 (昼 , 音dao3 , 指中午) 对于海鲜 “鲜活”(生猛)的要求 , 南澳人真的是比大陆人高得多 。

南澳饭店里的海鲜 , 品种多样 , 贝类的不少我都叫不出名称来 。
他们还用一句 “好下老爷一只猪 , 孬下老爷一尾鱼”(下 , 音hê6 , 向神祈祷时许愿)来形容渔业生产过程中海鲜出产的不确定性 , 因为天气千变万化、靠天吃饭 , 还要看鱼虾群体的活动规律等等 。 猪是养在家里猪圈的 , 能确保有;鱼是在大海里自由自在游泳的 , 不能保证明天就能逮住它 。 真的是形容得生动有趣极了 。
南澳是个方言的宝岛音频:00:0015:32
这些跟渔业相关的谚语大概可以把它们分为下列几类:

  • 一、描写鱼虾等海产品的生活特性的 。 例如:
苗虾巴鳞饵(苗虾 , 大陆叫“虾苗” , “苗”音bhio5;巴鳞 , 音 ba1 lang1)
无螯钳蟹 , 欺负蟛蜞(蟛蜞 , 音bhê5 ki5)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