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不让违规核酸企业发“国难财”】作者:崔传刚
近日 , 核酸检测行业乱象重回大众视野 , 引发舆论强烈关注 。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 莫过于某些机构的工作人员误将个别核酸检测异常人员信息录入阴性人员名单 。 按照法律法规 , 涉事机构和人员将被予以严肃处理 。
过去3年 , 我国之所以能够成功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规模扩散 , 核酸检测功不可没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 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 , 比如检测过程不规范、检测结果不准确甚至造假 , 导致大众对部分核酸检测机构的资质产生了疑虑 , 乃至怀疑他们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 有意干扰疫情防控 。
这种怀疑并非没有道理 。 截至11月底 , 今年已查处了11起核酸检测违规案件 , 主要是弄虚造假问题 。 其中一家核酸检测公司的业务遍布全国近40个城市 , 累计被处罚了10余次 。 人们不禁担心 , 仅一家企业就有如此多的违规操作 , 那么全国数千家核酸检测企业还有多少未被发现的问题?
究其根源 , “钱”或许是一个主要诱因 。 由于核酸检测在很多城市大规模、长时间地进行 , 相关企业的经营收入大幅提升 , 其中一些甚至因为持续盈利而达到了上市“标准” 。 因此 , 很多人质疑:“如果一把雨伞能卖10万元 , 雨伞厂怎么会期待雨停?”换句话说 , 希望核酸检测“多多益善” , 是否会成为相关企业弄虚造假的动机?果真如此的话 , 那就是在发“国难财” 。
当然 , “阴谋论”需要真凭实据 , 还有待相关部门做进一步调查 。 但核酸检测乱象确实影响了大众对相关机构的信任度 , 甚至有人借机否定核酸检测在过去3年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 进而否定防疫成果 。
暴露问题不可怕 , 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 对核酸检测企业的进一步规范和监管 , 已经刻不容缓 。 目前 , 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到各地卫健委都已采取措施 , 强化对核酸检测机构的资质审查和操作中的质量监控 。
但是 , 光进行监管是不够的 。 “治乱须用重典” , 对于那些恶意做假的企业 , 有必要采取铁腕惩处措施 , 让其“见光死” 。 执法机构应考虑依法没收其非法所得 , 并处以数倍罚款 , 甚至吊销其营业执照 , 还应追究其背后实控人的法律责任 。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 , 就是目前不应支持核酸检测相关企业上市 。 从情上说 , 让这些企业在近期上市会伤害大众感情;从理上说 , 虽然这些企业的业绩达到了上市要求 , 但这是在特殊时期、特殊背景下的“跨越”式提升 , 不仅不能持续 , 而且已经到达了顶峰 。 让这样的企业上市 , 只怕最终会坑了投资者 。 如果他们真想上市 , 还是等社会生产生活完全恢复正常后再证明自己吧 。
虽然核酸检测出现了一些问题 ,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其功绩和成果 。 以深圳为例 , 今年深圳前三季度的GDP增长率超过3% , 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数为零 , 大规模核酸检测在其中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 所以 , 我们既要重拳出击、治理核酸检测乱象 , 也要对核酸检测有客观的认识 。 这对我们平稳走出疫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推荐阅读
- 取消全员核酸后,又要核酸检测报告,去哪里做核酸呢?
- 滁州富豪梁金达:身价40亿,坐拥80座加油站,终成“老赖”
- 我国的3位航天女英雄!人很漂亮,功劳巨大
- 核酸检测造假问题后,越挖源头越离谱,入住方舱都“明码标价”了
- 一次远征创造多项纪录!“神十四”乘组顶着严寒重返地球
- 不出所料,核酸机构开始疯狂反扑
- 核酸公司开始迎来破产潮了吗?
- 湖北武汉,一男子因没戴口罩硬闯医院,被多名保安围殴
-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即将落幕,我们的文旅消费趋势正在发生哪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