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法明:从“杞县叶婷事件”论如何应对社会热点( 二 )


其次、通报的内容严重失误:2022年12月8日 , 在舆论已经发酵之后 , 杞县叶某青案联合调查组发出通报 , 概括起来内容有三条:一、案件基本情况及其进展——强调事实的真实性;二、关于死者家属反映问题的调查情况——强调死者家属反映问题不实;三、关于网传死者女儿叶某婷失联的情况——强调带走叶某婷是公开合法的 。
就通报的内容来看 , 这三个部分没错 , 但是 , 遗憾的是没有将事情的完整经过说清楚 , 因果关系不明 , 逻辑关系不清 , 表述不够准确 , 在大家都在怀疑“司法腐败”的时候 , 这种生硬的、断章取义的、逻辑关系不明确的通报对整个事件不仅没有起到灭火的作用 , 反而更让人看到司法的腐败 。
例如 , 本案的核心问题是这场饭局和饭局中的每个人的角色 , 这是发生矛盾的根源 , 例如在通报里没有提到本案最关键的人物许某力 , 起因是他欠别1800元 , 他是这场饭局主导者 , 是本案的开端;另外 , 也没有介绍叶某青在这场饭局的角色和作用 , 以及在饭局中为什么打架 , 而通报中只是说片面的描述“在本乡“农家宴”饭店饮酒期间发生口角 , 引起厮打 , 后被他人劝开” , 正是由于没有介绍这场饭局的背景和大家的动因 , 更进一步证实了叶婷的举报是真实的 。 表面上看 , 这种表述是可观真实的 , 但是 , 恰恰缺失最严重的逻辑关系 , 进而导致这个局面的不可收拾的状态 。
通报发出后 , 境外媒体依据叶婷的实名举报内容和政府通报的漏洞向对应起来 , 进一步分析出政府在“包庇”凶手!这个逻辑是对的 , 如果不是朋友的介绍和案件真相陆续报道 , 我也会认为叶婷的举报是真实的 。
最后、应对的方法不对:在全国一浪高于一浪的舆论声中 , 当地政府部门除了上述的通报外 , 就在不停的找关系删稿 , 在全国都在关注的条件下 , 删稿是最愚蠢的办法 , 因为 , 删稿证明您确实有问题 , 要不然 , 为什么删稿?这种欲盖弥彰的方式恰恰激起全社会的呐喊 , 为“弱者呐喊”成为社会良知重要的体现 。 这也是让舆论更加高涨的一个原因 。
严格意义上来说 , 叶婷的实名举报和在马路上的“表演”只是这件事火起来的重要原因 , 而关键原因是政府的因对不力 。
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舆情浪潮 , 政府应该做的是让事实呈现在公众面前 , 不要害怕真相 , 更不要害怕公布真相 , 因为“谣言止于真相” , 能够戳破谣言不是掩盖和模糊化处理 , 而是准确、及时、客观、全面的事实 , 因为本案已经一年半了 , 公检法部门对本案一定调查的很清楚 , 公布起来并不费劲 。
怎么公布?两种方式:一、以政府的口吻客观全面的公布真相 , 其中核心是公布事情前因后果 , 让大家明白到底怎么回事 , 让社会评判“谁对谁错”;二、邀请知名媒体记者深入调查本案 , 还原事情的全貌 , 并及时公布 。
目前来看 , 当地政府在应对本次社会热点问题上很失败 , 错误的行为让自己陷入舆论的漩涡 ,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大概有三个原因:
一、政府长期的高高在上 , 导致与社会的交流的能力减弱 。 中国一直是“大政府小社会” , 因此 , 政府一直是高高在上 , 发布号令 , 当政府具有高强度的执行能力 , 这种方式不论对错 , 很有效果 。 例如关于防疫政策 , 只要政府发布政策 , 后面由街道、公安、城管、保安、大白和医疗等部门通力合作 , 执行政策 , 此时 , 政府说啥就是啥 , 谁也没有办法 。 但是 , 当政府不具有高强度的执行的能力的时候 , 这种高高在上的发号司令就成为与社会沟通的障碍 。 例如 , 这次杞县政府发布的通报 , 不仅没有起到“灭火”的作用 , 反而成为激化舆论的催化剂 。
【王法明:从“杞县叶婷事件”论如何应对社会热点】二、语言简单到没有逻辑 , 讲故事能力变弱:正是由于第一个原因的存在 , 导致其在回答社会热点问题上“言简意不赅” , 过于应付 , 缺少对整个事件的描述 。 任何事情一定有其内在逻辑关系 , 但是逻辑关系一旦错乱 , 那么必然引起更多非议——“违背常理必有妖” 。 例如调查小组在通报本案中把饭局的背景和内幕这样的“小事”遗漏了 , 缺少了事情的因 , 而直接说“发生口角 , 引起厮打 , 后被他人劝开”这个果——让这件事情更加扑朔迷离 , 尤其是再加上“女儿为被打死的父亲”伸冤和出了派出所精神失常 , 这更让社会相信“果然司法腐败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