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我安心 , 又和我约定:每次吃完饭以后 , 把空碗拿给他检查 , 顺便检查一下水痘印儿 。
就这样 , 每次吃完饭 , 一个小丫头就会屁颠屁颠地跑到隔壁 , 举着碗问:“余伯伯 , 我吃完了 , 帮我看看 。 ”
余伯伯总是郑重其事地帮我检查 , 吃得干净 , 就会表扬我 , 如果碗里还剩一点 , 哪怕只有一两颗饭 , 他也会指出来 , 看着我把它吃干净 。
然后戴上老花眼镜仔细看看我的小脸 , 煞有介事地说:“嗯 , 填平了好多 , 只差一点点了 , 蕾姑娘继续加油 。 ”
几乎每天如此 。
就这样 , 慢慢地 , 我不再剩饭了 , 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 我已经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关心水痘印儿的事了 。
反正 , 长大之后的我 , 顺利地把自己嫁出去了 , 丝毫没有因为这个而影响嫁人 。
余伯伯的教育是因材施教 , 润物无声啊 。
03、开心的分享
我大一点的时候 , 有了什么好东西 , 他总是喜欢和我一起分享 , 我们就像两个调皮的孩子 , 他是大孩子 , 我是小孩子 。
那个年代的物质条件没有现在丰富 , 比如蘑菇 , 市面上很少 , 基本上只有纯天然的 , 所以很金贵 , 很少吃到 。
后来有人开始种植 , 市面上出现了白白的、嫩嫩的 , 如一把小伞的人工种植蘑菇 , 价格比起天然的要便宜了很多 。
余伯伯率先买了这种蘑菇 , 用肉片、大蒜、大葱清烧 , 满院子都弥漫着蘑菇的香味 , 他悄悄把我拉到厨房 , 那个时候我们两家的厨房是共用的 , 而且大家都用蜂窝煤炉子 。
他用筷子夹了一块肉片喂我 , 问我好不好吃 , 我说好吃 , 他又夹了一块白白的、嫩嫩的、滑滑的东西给我吃 , 我说这个更好吃 。
他很开心 , 告诉我 , 这就是蘑菇 , “蕾姑娘 , 这个东西鲜哦 , 好吃哦 , 我都跟你妈妈说了 , 让她给你买 。 ”
后来 , 妈妈还真的买了蘑菇 , 而且按照余伯伯教的方法清烧 。
吃饭那天 , 我在外面疯玩 , 没有及时回家 , 余伯伯比我妈妈还着急 , 亲自到外面寻我 , 找到我抓起我的手就往家走 , 边走边说:
“赶快回家 , 你妈妈给你做了蘑菇 , 要趁热吃 , 凉了就不好吃了 。 ”
余伯伯的好东西同我分享 , 我有了什么好东西 , 自然也记得他 。
比如 , 爸爸妈妈买了零食 , 我一般都要给他留一份 , 他每次很开心 , 但他并不吃 , 只是说:“你吃 , 我老了 , 牙齿咬不动 。 ”
我常常很纳闷 , 怎么就咬不动呢?东西不硬呀 , 压根没有想到这是他舍不得 , 特意留给我吃 。
后来他当了外公 , 偶尔他女儿带着外孙女回来看他 , 我们小孩子之间也是互相分享 , 他家有了好吃的 , 要分给我和姐姐一份 , 我家有了好吃的 , 也要分给他外孙女一份 。
后来我上了小学 , 屡屡在学校得了奖 , 比如三好学生 , 或者作文比赛 , 或者优秀干部 , 我把奖状奖品带回家 , 也是第一个和他分享 。
他每次都很开心 , 脸上笑得像菊花褶子 , 他很认真看奖状 , 大声地读奖状上的内容 , 奖品一般都是书籍 , 他也会认真看 , 然后把我大大地夸上一顿 。
就这样 , 在和余伯伯相互分享的过程当中 , 我渐渐长大 。
04、京剧爱好
余伯伯喜欢听京剧 , 最喜欢听“生、旦、净、丑”中的净角 , 也就是俗称的花脸 , 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机 , 更没有互联网 , 他一般从收音机里听 。
每当收音机里传来锵锵锵的声音 , 他一定会很认真听 , 他最喜欢裘派花脸 , 时不时的 , 跟着收音机摇头晃脑来一段《将相和》、《空城计》、《铡美案》 。
他也喜欢听《霸王别姬》 , 每当西楚霸王那浑厚有力的 “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唱响 , 他就要招呼我:
“蕾姑娘 , 快来听 , 这是花脸 , 唱得多圆润 , 惊乍鼓响 , 该好听哦?”
他最喜欢用“惊乍鼓响”来形容唱得好的花脸 。
其实我听不太懂 , 但既然余伯伯说好听 , 那肯定是好听的 , 于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 然后他进一步给我解释:“花脸 , 是唱得最干净利落的角色 , 不像旦角 , 拖泥带水的 。 ”
于是 , 在余伯伯的影响下 , “惊乍鼓响”的花脸 , 也成了我的最爱 。
当然 , 他和小时候的我一起讨论京剧 , 是说不到一块去的 , 他就常常和我父亲一起探讨 , 我父亲喜欢听老生 , 尤其喜欢“麒麟童”周信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