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1988|《请回答1988》里的四合院,让我想起了远在天堂的您( 三 )


余伯伯和我父亲常常拿唱老生的周信芳和唱青衣的梅兰芳比较 , 时值他们刚刚看了国家为纪念“二芳”从艺50周年而专门拍摄的京剧电影片段 , 我就经常听他们讨论 。
他们一直认为 , 人上了岁数唱老生愈发有魅力 , 比如周信芳;而青衣 , 满脸菊花褶子再怎么化妆也遮掩不了 , 只能闭着眼睛欣赏 , 闭着眼睛听老年梅兰芳的青衣也是一种享受 。

为此 , 长大之后我专门看了周信芳的传记《夜深沉》 , 被那个敢爱敢恨、敢作敢当、儒雅俊朗的“麒麟童”感动得一塌糊涂 , 当然 , 这是后话 。

我就在这锵锵锵的讨论声中长大 , 时值今日 , 每当电视机里出现戏曲花脸 , 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余伯伯 , 想起他说“蕾姑娘 , 你听 , 唱得惊乍鼓响” 。
确实好听!

05、美酒美食
余伯伯最大的爱好就是喝酒 , 他每天喝两次 , 分别于午饭、晚饭时喝 , 雷打不动 , 但他从不多喝 , 每次也就一两足够 。
他的妻子 , 我们称呼廖阿姨 , 为此很头痛 , 并不是因为他喝酒 , 而是每次喝酒需要的下酒菜 , 每顿饭要想尽各种办法 , 为他准备几样可口的下酒小菜 。
好在他不挑食 , 无论妻子做什么菜 , 无论做几样 , 只要有酒 , 他都很满足 。

看余伯伯喝酒 , 是一种享受 , 他每次雨露均沾 , 把桌子上所有的菜都尝一遍 , 无论几道菜 , 都必须尝遍 , 才喝一口酒 , 抿抿嘴 , 然后满意地点点头 , 深深叹口气 , 一脸的满足 。
接着第二轮:吃所有菜、喝酒、抿嘴、点头、叹气、满足 。
感觉生活于他 , 只要有酒为伴 , 便是天堂 。
廖阿姨头痛不是因为他吃一口菜喝一口酒 , 而是吃遍所有菜才喝一口酒 , 感觉菜供不应求 。

他喝酒的时候 , 遇到好酒 , 会把酒壶拎到我家里来 , 和我爸爸对饮几杯 , 这个时候 , 他必定把我叫到跟前:“蕾姑娘 , 尝一口 , 这是好酒 , 我请你喝 。 ”
我抿一小口 , 他问我:“好喝吗?”
我点点头 , 然后他很开心 , 心满意足地说:“玩去吧 , 小孩子只能喝这么多 。 ”

父母对我管教很严 , 但对于喝酒 , 他们和余伯伯观点一致 , 认为少喝一点 , 对身体有好处 , 所以他们不会严禁 , 偶尔还会鼓励我和他们一起喝 , 但绝对不允许多喝 。
就这样 , 伴随着院子里的酒香 , 我渐渐长大 , 长大了之后 , 小有酒量 , 但没有酒胆 。

06、怀念天堂的您
我和余伯伯之间的忘年之交持续到了我上初中 , 后来学校修了新的教师楼 , 四合院里的家属陆陆续续搬进了新居 , 离开了四合院 。
那个时候没有手机 , 电话都很少 , 彼此之间的联系就渐渐断了 , 但偶尔还是会见到 , 毕竟在一个学校 。

我们家是最先搬走的 , 搬走之后 , 我还回过一次四合院 , 余伯伯还暂时没有搬家 , 他见到我很高兴 , 拉着我的手说:“蕾姑娘 , 到我家吃饭 , 我请你喝酒 。 ”
过了好几年余伯伯家才搬走 , 他的新家离我家不远 , 所以我们偶尔还有机会碰到 , 每次见面 , 他都说:“蕾姑娘 , 长大了 , 长高了 , 长成大姑娘了 。 ”

后来我考上大学离开家乡 , 再后来在外面参加工作 , 见到他的时间就少之又少了 , 偶尔回家探亲 , 还会去看看他 。
我眼里的余伯伯 , 已经一天比一天老了 , 头发更白了 , 胡子更白了 , 行动更迟缓了 , 但他乐观的性格没有变 , 每次见他都乐呵呵的 , 满脸慈祥 。
直到有一年回家 , 母亲告诉我 , 余伯伯已经离开了我们 , 享年94岁 。
我听了心里很难过 , 但如此高寿 , 也令人欣慰 , 这大概与余伯伯平时的乐观、豁达分不开吧 。

这些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 , 童年的点点滴滴 , 如涓涓细流 , 在平淡幸福的生活当中 , 悄悄潜藏内心 , 一旦记忆的闸门打开 , 便以势不可挡的劲头喷薄而出 。
余伯伯就是属于留在我记忆深处的人 , 如今想起来 , 仿佛一切发生在昨天 , 远在天边又近在咫尺 , 平凡而又温暖 。
今天把曾经的点点滴滴用文字记录下来 , 献给天堂的余伯伯 , 愿您在天堂依然能天天喝酒 , 天天听京剧 , 每天都开开心心 , 愿您在天堂一切都好!

———— END ————
(图片来自网络)
【请回答1988|《请回答1988》里的四合院,让我想起了远在天堂的您】作者:丁丁 , 普通女子一枚 。 喜欢旅游 , 喜欢亲手做美食、烹茶 。 希望用温暖的文字 ,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书写自己的慢时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