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是如何让人类一步步“爱”上它的?


燕子是如何让人类一步步“爱”上它的?


文章图片


燕子是如何让人类一步步“爱”上它的?


文章图片


燕子是如何让人类一步步“爱”上它的?


文章图片


燕子是如何让人类一步步“爱”上它的?


文章图片


燕子是如何让人类一步步“爱”上它的?


文章图片


燕子是如何让人类一步步“爱”上它的?


文章图片


前几天 , 一位朋友问我:什么样的动物更容易灭绝?我想了一下 , 如果放在以前 , 体型越大的动物越容易灭绝 , 尤其是在陆地上 , 但放到如今 , 离人类越近的动物越容易灭绝 , 毕竟人类自从成为食物链最顶端的动物后 , 有大量的动物因为人类的直接和间接活动而灭绝了 。

朋友又问:在如今人类数量越来越多 , 领地不断扩张的趋势下 , 还有哪些动物离人类比较远呢?是呀 , 人类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 , 确实没有多少动物离人太远了 , 这并不是件好事 。
当然 , 在人类的打击下 , 动物也是有出路的 , 要么是人提高了动物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 要么像猫、狗等动物一样被人驯化 , 要么是像蚊子、老鼠一样体型小、繁殖能力强 , 怎么灭都灭不了 , 要么就像燕子那样 , 受人喜爱 。
那么 , 作为一种普通的鸟 , 燕子是如何让人喜爱它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燕子与人类的相处史 。

与史前人类“共舞”的燕子
燕子是一个大家族 , 广义上说它是雀形目燕科和雨燕科下多种鸟类的统称 , 一共有80多种 , 包括了雨燕、家燕、金腰燕、岩燕等等 , 而狭义上的燕子 , 其实是单指燕科燕属下的家燕 。
不同的燕子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有着较大的区别 , 比如岩燕喜欢栖息在岩石、峭壁之上 , 雨燕则更喜欢栖息在岩缝、空树洞等地方 , 而我们常见的家燕 , 其实是一种比较“年轻”的燕子 , 它们是与人比邻而居后逐渐形成的一种燕子 。

岩燕
从目前的考古来看 , 考古学家在北京猿人(距今约70万年前-20万年前)的遗址中发现了最早燕子与史前人类相处的证据 , 这也就意味着至少在20万年前 , 燕子就开始与人成为邻居了 。
只是当时的北京猿人还是洞居的 , 而燕子的到来可能与这些燕子本身就在岩壁上栖息有关 , 人类的活动 , 使得一部分的燕子做出了与人相处的尝试 。

这个尝试很大胆 , 因为当时的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还是采集和打猎 , 而鸟本身就是史前人类的猎物之一 。 不过 , 它们尝试成功了 , 成功的原因可能与三个方面有关:
第一 , 燕子与人的作息一致 , 都是白天活动的 , 白天各忙各的 , 到了晚上一片漆黑 , 各自安歇 , 互不打扰;
第二 , 从家燕的习性上看 , 家养不像金腰燕那样在繁殖期雏鸟直接将粪便排泄到窝下方的地面上 , 而是由成鸟将雏鸟的粪便衔出去扔掉 。 这个习性 , 显然赢得了史前人类的好感 , 毕竟谁也不会想睡的正香 , 屎从天降 。

第三 , 燕子不太符合史前人类的猎物特点 , 史前人类虽然吃鸟 , 但是对鸟是有选择性的 , 体型大和数量多是优先级 , 但是家燕的体长平均只有15厘米 , 这还是算上了像剪刀一样的尾巴 , 体重平均只有18克 , 也就是相当于我们平时用的盐勺3勺的重量 , 这还是算上了骨头和羽毛 , 除去的话 , 有5克就不错了 。
所以 , 费心劳力的去捕捉一只体重只有5克的肉的燕子 , 倒不如去植物上或者根部找一条蠕虫来的更划算 , 就这样 , 燕子开始以人类的家为家 。

漫长的相处迎得了好感
虽然人类的不断进化 , 人类的工具在不断的升级 , 但是住所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 , 从考古的证据来看 , 人类到了距今约1.8万年前依然洞居依然是主流的居住方式 , 直到距今1.8万年前 , 才出现了最早的兽皮帐篷-猛犸象皮帐篷 。

虽然有了猛犸象皮帐篷 , 但是大部分人依然居住在山洞之中 , 直到距今约10000年前 , 人类才真正的来到了平原地区开始用木头以及泥砖搭房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