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癌症还能自愈?比平头哥更生猛的袋獾,靠自己进化战胜了癌症


得了癌症还能自愈?比平头哥更生猛的袋獾,靠自己进化战胜了癌症


文章图片


得了癌症还能自愈?比平头哥更生猛的袋獾,靠自己进化战胜了癌症


文章图片


得了癌症还能自愈?比平头哥更生猛的袋獾,靠自己进化战胜了癌症


文章图片


得了癌症还能自愈?比平头哥更生猛的袋獾,靠自己进化战胜了癌症


文章图片


得了癌症还能自愈?比平头哥更生猛的袋獾,靠自己进化战胜了癌症


文章图片


得了癌症还能自愈?比平头哥更生猛的袋獾,靠自己进化战胜了癌症


文章图片


得了癌症还能自愈?比平头哥更生猛的袋獾,靠自己进化战胜了癌症


文章图片


得了癌症还能自愈?比平头哥更生猛的袋獾,靠自己进化战胜了癌症


文章图片


得了癌症还能自愈?比平头哥更生猛的袋獾,靠自己进化战胜了癌症


文章图片


癌症一直是人类医学上的难题 , 不过 , 有一种在澳大利亚生活的凶残动物 , 却在短短几代的进化中 , 让癌细胞从自己体内消失了 。
这种动物就是袋獾 , 也被当地人叫做“塔斯马尼亚的恶魔” , 在它的身上 , 或许就隐藏着战胜癌症的秘密 。

“恶魔”之名的由来澳大利亚境内有一个州叫做塔斯马尼亚 , 这里公认的“恶魔”是一种名叫袋獾的食肉动物 。
袋獾的体型很小 , 雄性平均体重8公斤 , 看上去和一只小狗差不多大 。
它们全身长着黑色的皮毛 , 胸口和屁股上有两块白毛 , 半圆形的耳朵 , 看上去有点像缩小版的黑熊 。

“恶魔”的正脸 , 看起来还有点可爱
袋獾这个名字里的“袋” , 表明了它是一种和袋鼠同样的有袋类动物 , 有点不一样的是 , 袋獾的育儿袋开口是向下的 , 方便幼崽一出生就钻进育儿袋 。
雌性袋獾每一胎会生下20-30只幼崽 , 这些幼崽出生时只有米粒大 , 体重只有0.2克 , 是没有发育完全的状态 。 出生后它们会本能的爬进妈妈的育儿袋 , 抢占雌袋獾的4个乳头 , 如果抢不到很快就会饿死 。

人工繁殖的小袋獾 , 要在育儿袋里住上4个月才能出来
从一出生就开始了惨烈的生存竞争 , 也难怪袋獾会有比平头哥还彪悍的性格 。
澳大利亚存在过好几种有袋类动物 , 3万年前生活在这里的袋狮 , 体型与现在的非洲狮差不多 , 撕咬能力却是狮子的3倍 。 1936年 , 最后一只袋狼死亡之后 , 袋獾就成了现在全世界体型最大的有袋类食肉动物 。
袋獾的战斗力远超人们的想象 , 据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分析 , 如果是同样的体型 , 在现存的哺乳动物里 , 袋獾的撕咬能力是最强的 。

很多时候 , 袋獾打呵欠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牙齿 , 是一种威慑行为
有研究表明 , 食肉动物的脑子越小 , 脑袋上的咀嚼肌就能发育得更大 , 撕咬力量也就越强 , 而袋獾这样的有袋类动物 , 脑子普遍都比胎生的哺乳动物小 。
袋獾能打开到80度的大嘴也增强了它的力量 , 事实上 , 一只体重6公斤的袋獾能轻松杀死体重30公斤的袋熊 。

看看这口大牙
在袋獾的生活中 , 大多数时候都是独来独往的 。 它们是标准的机会主义者 , 比起捕猎更喜欢吃现成的动物尸体 , 并且遵守着“见者有份”的良好品德 。
只要看见了食物 , 所有袋獾都会过来抢一嘴 。 为了食物 , 它们经常吃着吃着就打了起来 , 边打边发出咆哮威胁对手 。

袋獾们夜间的聚餐
它们的咆哮声 , 就是“恶魔”这个名字的由来 。
那是一种听起来非常歇斯底里的声音 , 又有些像人类的声音 , 在澳大利亚的平坦草原上能传出很远 。
袋獾们体型又小 , 可以完全隐没在草丛里 , 所以当地人常常在夜里听到这种可怕的嘶吼声 , 又看不到任何动物的影子 , 于是就把它们叫做“塔斯马尼亚的恶魔” 。
“恶魔”遇上“病魔”袋獾曾经遍布整个澳大利亚 , 经历过两次差点灭绝的危机才成为今天的濒危动物 , 其中一次就是癌症 。

一只健康的成年袋獾 , 尾巴还很粗
1830年左右 , 原本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陆的袋獾被大肆捕猎 。 虽然在这之前的三千多年间 , 袋獾经过了气候变化、原住民捕猎和澳洲野犬入侵 , 都靠自己扛了过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