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 , 从意识连续的角度来说 , 只要大脑保存得足够的完好 , 意识能够复苏当然是可能的 。 这本质上和睡了一觉 , 从植物人清醒 , 没有多少区别 。
但重点是 , 大脑如何完好的保存?
当前所做的人体冷冻实验 , 都是在临床死亡之后 。
临床死亡的人 , 呼吸和心跳都停止了 , 中枢神经功能已经不正常 , 但尚处在可逆的状态 。
一般在心跳停止5~8分钟内 , 称临床死亡期 。
心跳停止3~4分钟 , 大脑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 。
5分钟之后 , 大脑就会有比较明显的损伤 , 救活之后会出现明显的后遗症 。
也就是说 , 哪怕不冷冻 。 按照临床死亡标准 , 即便能救活 , 也会存在大脑后遗症 。
但冷冻之时的玻璃化处理(有的甚至不是) , 时间实际长达数个小时 。 即便一开始就能及时替换保护液 , 把温度降到足够低 , 但从判定临床死亡 , 到降温时 , 也会超过大脑所能承受的损伤程度 。
没有任何人能确定 , 这些临床死亡的人 , 在完成玻璃化冷冻时 , 大脑已经受到了多大的损伤 。
而且即便能真的能完全无损保存 , 保存时间也不能超过1000年(各类辐射会破坏DNA , 且只要不是达到绝对零度 , 细胞都会存在分子运动) 。
所以 , 在玻璃化技术足够发达(当前还在细胞组织的水平)之后 , 哪怕能无损冰冻、解冻 , 也需要面临如何修复一颗损坏大脑的难题 。
的确 , 未来足够发达的纳米技术 , 理论上能修复大脑 。
但纳米技术修复后 , 必然挑战意识的连续性 。
- 当一颗大脑损伤10%之后 , 通过未来纳米技术修复 , 复活之后 , 保留90%的原来意识 , 我们尚还勉强能称之为原来的那个人 。
- 但如果损伤了90% , 修复后只保留了10% , 那个人还是原来那个人吗?
当然 , 这个问题也可以想到办法解决:
那就是通过发达的量子计算机智能技术 , 完美的复刻一份大脑分子(或原子)信息 。 并在冷冻的情况下 , 每隔一段时间 , 就让纳米机器人 , 按照生前大脑分子信息 , 修复自然坏损的大脑分子细节 。
这样就可以永远保存了 , 而且这样也保证了意识的连续性 。
然而达到这样的科技之后 , 依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悖论:
例如:
- 我把原来大脑中的所有原子拿出来 , 重新组成一模一样的大脑 , 那么这个人清醒过来 , 还是原来那个人吗?
- 又或者 , 用外界的原子 , 直接复制一个一模一样的大脑 , 他清醒过来 , 又会是谁呢?
总之 , 按照当前的临床死亡冷冻事实 , 以及冷冻的技术天花板 , 过去的所有冷冻人 , 几乎都没有复活希望 。 成功解冻唤醒大脑细胞之后 , 所有神经细胞的存活率也会远远低于正常值 , 会很快再次死亡 。
更何况 , 很多冷冻人死亡都是因为绝症 , 未来必须有解决相关绝症的技术才能复活 。
- 当然 , 相对于大脑纳米级的修复技术来说 , 这些其实反而不算什么了 。 能做到前者 , 就必然能做到后者 。
但即便有那样的技术 , 对人体大脑修复来说 , 也是相当大的挑战 。
对于一个损伤90%的大脑皮层来说 , 即便只损伤10% , 纳米机器人需要修复的纳米单位也高达 1024 个 。
利用未来的超级量子人工智能机器人 , 控制一亿个纳米机器人 , 进行同时修复 , 每秒修复一个纳米级单位 , 也需要修复:
317097919年 , 也即 , 3亿年 。
当然 , 也可以建立大脑分子层面的空间函数 , 进行相似性的修复 , 这样修复速度就会快很多 。
但这样修复之后 , 依旧会面临 , 复活的人是否还是曾经那个人的问题 。
而且 , 在那样的社会 , 人们会更热衷于对自己(活着的人)的修修补补 , 而不是去冒着风险复活一个可能不再是曾经那个人的亲人 。
- 当然 , 总会有一定比率的人 , 会冒着风险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