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距离1967年第一个冰冻人解冻期限已过去2年 , 科技复活无望 , 将来能实现冰冻复活吗?
从理论上来说 , 冰冻人复活是可能的 。
但难度 , 远超普通人的想象 。
从上世纪50年代起 , 人们就开始热衷于冰冻实验 。
- 但冰冻的最大问题 , 就是细胞内部 , 因水结冰而形成的冰晶对细胞的破坏 。
- 细胞脱水也会形成高盐环境 , 对细胞造成损伤 。
- 即便细胞内的液体排空 , 外部的冰晶也会对细胞造成一定的应力损伤 。
虽然早期的冰冻方法比较原始 , 但也得出了一些实验结果:
例如 , 冷冻的仓鼠大脑 , 在出现60%结晶的情况下 , 可以被唤醒 , 且不会对大脑产生多少不良影响 。 但这些仓鼠的身体器官 , 却遭受到了较大的损害 , 无法长期存活 。
1955年的实验显示 , 老鼠复活的活跃时间是4~7天 。
通过对其他自然冷冻动物进行研究 , 人们也得到了一定的启发 。
自然状态下 , 能冰冻复活的动物并不在少数 。
- 水熊虫在冻结的时候 , 可以通过体内的海藻糖防止体液结晶 , 避免了细胞膜的损伤 。
- 木蛙同样能通过体内的尿素和葡萄糖 , 避免冰冻时结晶的出现 。
人们把可以避免结晶出现的溶质称为“冷冻保护剂” 。
不过自然生物和人工冷冻不同的在于 , 自然生物 , 除了利用天然的“冷冻保护剂”之外 , 它们的身体还具有强大的修复能力 。
例如 , 木蛙可忍受的体内结晶可高达65% , 甚至能忍受冬季的数次反复冻结 。
当前能在自然冰冻中复活的脊椎动物 , 有5种青蛙 , 1种蝾螈 , 1种蛇 , 3种海龟、1种陆龟、1种壁虎 。
但无一例外 , 全部都是冷血动物 。
虽然脊椎动物个体的冷冻复活实验 , 并不容易 , 但冷冻技术很快运用到了细胞层面 。
人们发现 , 只要冷冻速度足够的慢(1°C/min) , 细胞内的液体便能足够的渗出 , 避免内部结晶出现 。
这一时期 , 不仅仅出现了第一例人体冷冻实验 , 冷冻也开始广泛用于细胞生物学层面 。
例如:冷冻卵母细胞、皮肤、血制品、胚胎、精子、干细胞等等 。
当时的冷冻胚胎数高达300万 , 活产率约20% 。 临床证明 , 比起体外受精的新鲜胚胎 , 体外受精的冷冻胚胎可以降低死产和早产 。 至于具体原因 , 依旧尚在研究之中 。
到了80年代 , 发展出了玻璃化技术——通过快速冷却 , 形成无结晶的无定形冰 。
- 冷却速度高达136K/毫秒 , 即每秒降低100多万K的温度 , 可自然形成无定形冰 。
- 虽然地球上的结晶冰是最常见的 , 但宇宙中无定形冰反而可能更常见 。
当然 , 通过加入冷冻保护剂 , 能降低冰点 , 增加粘度 , 从而降低玻璃化的难度 。 实验表明 , 玻璃化冷冻比起慢速冷冻 , 保存效果更佳的“完美” 。
2000左右 , 玻璃化正式用于卵母细胞的临床冷冻保存 。 不久后 , 一家医学公司 , 成功对兔子肾脏进行了玻璃化保存 , 并在复温后成功移植 , 功能无损 。
迄今为止 , 人体移植器官的玻璃化保存 , 依旧还在积极探索中 , 不久的将来便可能实现 。
虽然从细胞组织的层面上 , 冷冻技术已经大获成功 。
但人体大脑和躯体的冷冻 , 依旧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
玻璃化冷冻
虽然很多超低温技术支持者 , 认为大脑的玻璃化 , 能保证大脑不受损 , 留存大脑信息 , 足以在未来复苏意识 。 但也有人相信 , 人的思想意识是和大脑分开的 , 人死亡之后 , 意识会离开肉体 。 此时 , 再复活他们 , 要么成了空壳 , 要么成了另外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