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入30万到失业讨薪,核酸产业人员极速过山车( 二 )


他曾经看到过一条价格高到惊人的招聘广告 。 在上海某区的一个高速路口 , 900元/时 。 条件是不管吃不管住 , 要干12个小时起 。 这样算下来 , 一个月能有近30万 。
“听上去诱人 , 但只有做过才知道 , 你要不停采集、抬放 , 穿着厚厚的防护服 , 不透气 , 一天下来衣服可能湿透了 。 做一两天图个新鲜还行 , 一个月每天12个小时以上 , 谁都受不了 。 ”上海的这位核酸检测员告诉Tech星球 , “3个小时就不行了 , 热够呛” 。
生产核酸亭也并不像想象中赚钱 。
过去两年 , 王鑫每个月都能接到来自全国的订单 , 一个月至少能卖出20-30台 。 尤其是去年 , 在10月之前 , 核酸亭一直是爆单的状态 。
对王鑫来说 , 核酸亭只是在移动岗亭的基础上加装医用专业设备 。 他告诉Tech星球 , 市面上几乎没有因为核酸亭而设立的工厂 , 多半是和他一样移动板房、移动亭的工厂在改造生产 。 “核酸亭本身都不算特别大的产品系列 , 大部分也不会专门做 。 ”
而没有人愿意为了生产核酸亭而放弃原有业务 , 还是因为核酸亭并不是个高利润的买卖 。
尽管一个核酸亭的售价能达到至少2-3万 , 但王鑫透露他的利润只有10%左右 。 没有特别的渠道很难接到大订单 , 采购量少的时候 , 利润甚至还不到10% 。
相比采样检测 , 中游试剂生产商们的利润则更高 。 2021年明德生物仅靠生产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实现营业收入约20.22亿元 , 约占公司2021年度总营收的71.46% 。
仅从收入上来看 , 和金域医学这样的核酸检测公司显然不能比 , 但其净利润接近50% 。 而迪安诊断、金域医学这两家知名的核酸检测机构 , 从2020年开始净利润逐年攀升 , 在去年前三季度净利润接近20% 。
大批人员离场 , 一批检测机构将破产一位核酸检测行业人士告诉Tech星球 , 他并不认为2023年机构会大规模倒闭 , 因为大部分核酸检测机构都不只有一种业务 。
新冠疫情爆发之前 , 金域医学作为第三方医学实验室 , 主营业务是向下游的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医院、妇幼保健院、卫生院等)提供医学检验及病理诊断外包服务 。 从业务结构看 , 金域医学的核心业务为医学诊断服务 , 其收入占比常年达到90%以上 。
但收入下降几乎已经成为必然 。 另一个隐藏的忧患是 , 高额的应收账款很可能将核酸检测企业拖入财务危机 , 核酸检测需求的断崖式下跌 , 很可能让那些业务单一的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很可能就此破产 。
事实上 , 核酸检测机构破产的现象已经出现 。
不久前 , 一名男子向北京房山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申请 , “控告其公司拖欠工资6.26万元” , 得到的回复是“公司目前无财产可供执行” 。
被控告的公司叫朴石医学 , 根据天眼查显示其成立时间为2020年11月20日 , 已于2022年6月被吊销执照 。 北京市房山劳动仲裁委员会信息显示 , 朴石医学目前已濒临破产 。 在天眼查APP上 , 朴石医学的状态为“撤销” 。
背靠疫情红利 , 过去3年 , 新成立的医学检验公司近20000家 。 这其中能够活下来的除去金域医学这样的上市企业 , 估计所剩无几 。
那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核酸亭生产企业 , 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 。
王鑫告诉Tech星球 , 生产一间核酸亭需要采购新风系统、消毒系统、对讲机以及空调等设备 。 “生产其实只能赚个组装费 , 很多设备采购原价就很贵” , 王鑫解释道 。
也正是因为核酸亭的生产成本高 , 王鑫一般不留库存 。 “一间就要压款一万多 , 垫资量挺大的” , 王鑫告Tech星球 。 虽然核酸亭一度供不应求 , 但王鑫透露 , 核酸亭一直也只占工厂20%的业务量 。
不够丰厚的利润和谨慎的经营方式 , 让王鑫逃过一劫 。 王鑫告诉Tech星球 , 身边像他这样的工厂老板不是少数 , 正是因为没有放弃主业 , 他们现在还能轻松脱身 , 不至于破产倒闭 。
不过 , 此前招来的大批核酸检测员工不可避免得要离开了 。 Tech星球联系的多位核酸检测员已经离开 。 一位核酸检测员工称 , 目前正在准备专升本考试 , 他希望回到学校重新进修 。 另一位检测员则提前回家过年了 。 这些人嗅着红利而来 , 因为红利消失而散去 , 他们需要找到新的出路 。
【从月入30万到失业讨薪,核酸产业人员极速过山车】(备注:文章刘畅、王鑫为化名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