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率曾高达70%,科学家以身试吃,在“盛宴”中推进的蛔虫研究( 二 )


什么是中间宿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 比如水里有一种寄生虫 , 在水中孵化后变成第一期幼虫 , 然后会被水蚤吞食 , 在水蚤体内再变成第二期幼虫 。 水蚤在被鱼类吃下后 , 寄生虫就会在鱼类体内变成第三期幼虫 , 再来一种肉食动物吃掉鱼 , 那么寄生虫会在这种肉食动物体内变成成虫 。 在这个过程中间 , 寄生虫所寄生的动物就被称为中间宿主 , 如果没有中间宿主或者没有足够的中间宿主 , 那么寄生虫是无法发育的 。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 , 无数科学家又一次开始了关于蛔虫的实验 , 然而这一次的实验结果却让所有人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
有一部分科学家在进行实验后 , 并没有找到中间宿主 , 而有的科学家则是声称找到了中间宿主 , 是一种白色的蜈蚣 , 还有的科学家认为是啮齿类动物的口水感染了食物 , 从而让吃下这些食物的人患上了蛔虫病 。 虽然关于中间宿主的说法始终没有确定 , 但这些科学家却再一次证明了莫斯勒的蛔虫卵在人体内不能发育的结论 。
就在科学家们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时候 , 一位来自于意大利的医生乔瓦尼·格拉西又为这场争论加上了一笔 。

乔瓦尼同样吃下了蛔虫卵 , 1879年他吞下了100颗虫卵 , 在一个月后 , 他发现自己患上了蛔虫病并在粪便中发现了蛔虫 。 这也是第一次通过吃蛔虫卵证明了蛔虫在人体内可以发育的实验 。
随后 , 又有科学家如法炮制 , 再一次吞下了蛔虫卵 , 甚至也残忍地寻找了小孩进行实验 , 只不过这一次他得到的结果和莫斯勒一致 。
但就在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以为这次实验已经结束时 , 两个月后 , 他居然在小孩的粪便中发现了蛔虫卵 。 毫无疑问 , 蛔虫真的可以在人体内发育!

在1922年 , 日本的一位医生将“蛔虫盛宴”推向了“高潮” 。 以往科学家和医生的自体实验 , 尽管也吃下了蛔虫卵 , 但为了保证安全 , 大多都不会吃下太多 。 可这一次不同 , 为了保证自己一定可以感染蛔虫病 , 日本的这位医生直接吞下了2000颗蛔虫卵!
之后患病的日子可谓是极其惨烈 , 不光是粪便中有大量的蛔虫 , 甚至他在平时咳嗽的时候 , 从口中都能咳出蛔虫来 。 但为了实验 , 他还是忍着恶心将这些蛔虫收集起来 。
整整50天的折磨 , 实验终于结束了 , 在这50天里 , 他总共在粪便中发现了667条未成熟的蛔虫和大量的蛔虫卵 。 再一次证明了蛔虫在人体内可以发育 , 但并非所有的蛔虫都是受精卵 。

蛔虫的人体之旅如今 , 我们对于蛔虫已经足够了解 , 我们常用一句话来形容对我们极其了解的人“肚子里的蛔虫” , 这就是因为蛔虫在我们的体内孵化后 , 并非一直待在一个地方 , 而是会在我们的身体内“旅行” , 肠道、血管、肺部、气管…… , 可以说我们体内的蛔虫甚至比我们自己还了解我们的身体 。
但蛔虫的“旅行”也并非一帆风顺 , 只要稍有差错 , 蛔虫就会在“旅途”中暴毙 。 这也是一开始很多科学家即使吞下了少量蛔虫卵也没有患上疾病的原因 。

现在的我们早已不为蛔虫病困扰 , 我们有着舒适的生活 , 各种食物也都经过相应的处理和检测 , 也有着保持卫生的条件 , 但曾经为了应对蛔虫病 , 有无数科学家“以身试吃” , 冒着生命危险 , 甚至违背自己的良心和道德来为人类解决这场顽疾 。
我国专治蛔虫病的“宝塔糖”的研发也曾经历过许多挫折 。 当时的我国刚刚解放 , 经济科技水平都算不上强大 , 但为了人民的安全 , 研制驱虫药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
于是我国不得不求助苏联 , 在苏联的帮助下 , “宝塔糖”诞生了 。 然而难题还不止这一个 , “宝塔糖”的原料是一种来自北极圈的特有植物——蛔蒿 , 这就意味着“宝塔糖”成本十分高昂 , 价格下不来 , 人们负担不起 , 那应对全国性的传染病的初衷就成了笑话 。
为了降低成本 , 我国引进了一些蛔蒿的种子开始种植 。 一共选择了四处 , 三处失败 , 幸好最后一处潍坊成功了 , 这才有了我们家喻户晓价格低廉的“宝塔糖” 。
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一切 , 但看似我们已经忘记了 , 尽管很多医生和新闻再三告诫 , 仍旧有“蛔虫减肥”这种危险而荒诞的事情 , 何其讽刺 。
作者:九月授衣 校稿:川川


参考资料
【感染率曾高达70%,科学家以身试吃,在“盛宴”中推进的蛔虫研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