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率曾高达70%,科学家以身试吃,在“盛宴”中推进的蛔虫研究


感染率曾高达70%,科学家以身试吃,在“盛宴”中推进的蛔虫研究


文章图片


感染率曾高达70%,科学家以身试吃,在“盛宴”中推进的蛔虫研究


文章图片


感染率曾高达70%,科学家以身试吃,在“盛宴”中推进的蛔虫研究


文章图片


感染率曾高达70%,科学家以身试吃,在“盛宴”中推进的蛔虫研究


文章图片


感染率曾高达70%,科学家以身试吃,在“盛宴”中推进的蛔虫研究


蛔虫病 , 一种在世界各国感染率曾高达70%的寄生虫病 , 无数人因此病受到折磨 。 为了研究蛔虫 , 科学家们耗费了近百年的时间 , 才终于有所成果 。 而你绝对想不到的是 , 推动蛔虫研究最重要的手段竟然是——以身试吃!
曾经肆虐全国的蛔虫如果把时间推回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 , 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 基本上绝大多数人的粪便中都有一条条像蚯蚓一样的虫子 , 一般呈白色、粉色或者黄色 , 这就是蛔虫 。

在那个时代 , 无论你是大人还是小孩 , 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 , 几乎都避免不了蛔虫病的困扰 。 当时我国的经济没有如今这样发达 , 卫生条件更是比较差 , 各种迷信偏方盛行 , 这简直是蛔虫病滋生的最佳土壤 。
我国的蛔虫病感染率曾一度高达44.59% , 如果你把目光转向农村 , 那么你会发现一个更为惊恐的事实 , 那里的蛔虫病感染率甚至可以达到80%到90% 。
蛔虫病给当年不少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 , 它的可怕绝不仅仅在于给身体带来的病痛 , 更令人恐慌的是 , 当你吃下驱虫药物后 , 看到自己排出的粪便中那一条条蠕动的筷子一样长的虫子时 , 那种令人头皮发麻的冲击——这么恶心的虫子竟然一直在我的身体里 。
然而 , 随着“宝塔糖”的出现和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升、各项卫生设施的逐步完善 , 蛔虫病似乎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 , 如今你也很难见到有人得了蛔虫病 。 但却很少有人知道 , 早在几百年前 , 科学家为了研究蛔虫病 , 付出了多少代价 。

蛔虫的研究史——“百年盛宴”人们一开始是如何对蛔虫的认知是怎样的呢?答案是自然产生的 。 那时的科学并不发达 , 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也大都流于表面 。 很多患病的人发现自己的粪便中有蛔虫 , 知道这是从自己的身体里排泄出来的 , 却不知道蛔虫究竟是哪里来的 。 但人们看到腐烂的食物中经常会生出蛆虫 , 料想蛔虫的诞生也是差不多的原理 , 因此 , 这一“生命自发说”也一直广为流传 , 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
直到18世纪初期 , 显微镜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局面 。 在显微镜的观察下 , 科学家们发现了蛔虫卵 。 蛔虫属于卵生!并非是从腐烂的食物中自行诞生 。

但这一发现却并非是关于蛔虫研究的答案 , 而是关于蛔虫研究的一个新的开始 , 各种问题接踵而至 , 蛔虫卵是哪里来的?通过什么方式进入到人体内的?又是如何排出的?为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蛔虫 , 也为了能够更好的医治让人们饱受折磨的蛔虫病 , 科学家们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 , 蛔虫研究史——“百年盛宴”的大幕也自此揭开 。
德国医生莫斯勒便是蛔虫研究中的一员 。 在经历了一系列对蛔虫的研究之后 , 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曾经有人在研究绦虫时用自己的身体进行过实验 , 我为什么不试一试?反正就算感染了蛔虫病也不会致死 。
抱着这样的想法 , 他打响了“科学家以身试吃蛔虫”的第一枪——他吞下了蛔虫卵 。 然而 , 令他没想到的是 , 在他吞下蛔虫卵后 , 他的身体并没有任何异样 , 就仿佛蛔虫卵在他的体内消失无踪了一样 。

这个结果令他感到诧异 , 但一次实验无法说明问题 。 他想到了当时人们对于蛔虫病的研究 , 相比于成人 , 孩子更容易感染蛔虫病 , 会不会是因为自己是成年人 , 所以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带着这样的疑问 , 莫斯勒做了一个违背人道的大胆的决定——用孩子进行实验 。
他找来两个小孩 , 给他们吃下了少量的蛔虫卵 。 幸运的是 , 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 , 这两个孩子同样没有患病的迹象 。 这更加让莫斯勒肯定了他的结论:蛔虫卵在人体内并不能直接发育 。
莫斯勒的这一结论让无数科学家有了新的思路 , 假设这个结论是对的 , 那么有没有可能蛔虫和一些寄生虫一样 , 需要中间宿主才能发育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