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五千年时古人身高,河南考古揭开谜团:缺乏肉类却与今人相仿


距今五千年时古人身高,河南考古揭开谜团:缺乏肉类却与今人相仿


文章图片


距今五千年时古人身高,河南考古揭开谜团:缺乏肉类却与今人相仿


文章图片


距今五千年时古人身高,河南考古揭开谜团:缺乏肉类却与今人相仿


文章图片


根据澳大利亚19世纪中国籍囚犯的资料等 , 英国学者推算了19世纪中国人身高 , 即整体身高在165厘米以下 , 其中19世纪最后二十年 , 中国身高陷入低谷 , 一路跌到了162以下 。
1923年 , 中国考古学泰斗李济 , 在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一次人类学的探索》一书中 , 认为中国男性当时的平均身高应该在165厘米 。
2015年 , 18—44岁中国男性平均身高为168.5厘米 , 女性为157.2厘米 。 2020年 , 相关数据为169.7厘米与158.0厘米 , 相比2015年增长了1.2与0.8厘米 。
然而 , 最近河南考古发表的2022年仰韶村成果显示 , 距今5000年前后 , 中国人的身高丝毫不比现代人矮 。 更让人意外的是 , 考古显示当时百姓缺少肉类蛋白 , 普遍存在贫血现象 , 但即便如此 , 先民们的身高却一点也不矮 。

1921年 , 在河南三门峡仰韶村 , 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上图)发现一座上古遗址 , 即“仰韶村遗址” 。 “仰韶村遗址”的出现 , 拉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 , 但起初却并不美好 。
由于仰韶村出土的彩陶 , 在中亚地区也有类似出现 , 据此安特生认为“中华文明西来” , 于是他一路向西探寻证据 。 当然 , 最终中国专家通过诸多考古证据 , 表明彩陶是中国传入中亚地区 , 中华文明是地地道道的原生文明 。
在过去百余年 , 考古专家深入研究仰韶村遗址 , 取得了不少重大发现 。 1951年 , 考古学家夏鼐等带队第二次发掘 , 发现了灰陶和黑陶 , 确定仰韶村遗址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混合遗址 , 并非单纯的仰韶文化遗址 。 如今 , 通过对仰韶村遗址尸骸的研究 , 考古又取得让人惊讶的发现 。

考古研究人员在仰韶村遗址的葬坑与灰坑(相当于古代垃圾坑)中 , 采集了一些人体骨骸 , 研究发现颠覆认知 , 详情见下:
首先 , 仰韶男性身高为164.96厘米 , 女性为163.74厘米 。 如果计算生前身高 , 无疑应该还要高一些 。
其次 , 仰韶先民平均死亡年龄为37.5岁 , 大多数都缺少肉类蛋白导致贫血 。 去年11月 , 考古首次发现大型房屋建筑 , 仰韶先民肉食资源获取方式以饲养为主 。 或许 , 饲养数量有限 , 而族群人数众多 , 故而导致大多数人肉类蛋白缺乏 。
以5000年前的仰韶先民来看 , 他们身高显然比清朝的还要高 , 也不比现代人矮多少;寿命大致与清朝的相仿 , 却比今天相差甚多 。 关于清朝百姓寿命 , 不同研究结论不同 , 其中有说33岁 , 还有说45岁左右等 。

不过 , 河南考古人员还研究了仰韶村龙山时代的先民 , 结论更让人惊讶 。
研究发现:龙山人群平均死亡年龄为40.72岁 , 龙山男性身高为170.25厘米 , 女性身高为163.26厘米 , 但与仰韶时一样 , 都因缺乏肉类蛋白导致贫血 。
显然 , 从龙山百姓平均身高来看 , 甚至已经超过了现代人 , 但“缺少肉类蛋白”却还能如此之高 , 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孙蕾 , 研究过郝家台、平粮台等龙山先民尸骨:龙山人群关节情况表明生前曾长期从事高强度的劳动 , 普遍存在牙结石和牙釉质发育不良 , 未成年人常患有化脓性脑膜炎 。
那么 , 缺少肉类蛋白 , 营养普遍不良的仰韶龙山先民 , 为何平均身高甚至超过了现代人?真相自然难寻 , 但中国史前先民的身高情况 , 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 。

1988年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振标 , 根据考古发现的尸骸 , 推算了中国史前先民的身高情况(见下图) 。
整体上看 , 从北京猿人到汉代的男性 , 身高普遍在165厘米以上 , 少数170厘米以上 , 平均身高为165.88厘米 , 同时女性为157.8厘米 , 完全不逊于现代人 。 其中 , 旧石器时代的北京猿人 , 身高已经达到了155.5厘米 , 之后新石器时代已经达到了168厘米 。
也就是说 , 过去万余年内中国人身高变化不大 , 且现代人的身高 , 其实并不比史前先民高 , 至少并不高多少 。

从史前古人身高来看 , 中国人身高的基因基础并不差 , 在世界范围内至少排在中等偏上 , 但由于营养不足的问题 , 导致过去万余年内一直没能变高 , 甚至在清朝等时期还逆向变矮了 。 如今 , 随着营养问题被解决 , 中国年轻一代的平均身高已经大幅度提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