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梅岛|我,毕业即走上巅峰,在泰国苏梅岛创业年入百万,受到副总理接待( 二 )


岛上有很多祠堂、农庙、海南会馆等 , 几乎都是按照海南过去的式样建造的 。 岛上的每一个原住民都有中国血统 , 尽管这些华人在当地已经两三代了 , 依然很看重自己的中国血统 。
(在苏梅岛办公室挂了孔子画像)
我认识一位当地的大财主 , 虽然已经完全不会讲中国话了 , 但是很注重中国文化 , 经常会跑回国内考察 。
他去丽江、去杭州看名胜古迹 , 然后在苏梅岛上仿造丽江、杭州的房子 。 他还建了一座很大的关公庙 , 现在已经成为苏美岛的地标了 。
所以 , 当地华人还是很注重中华传统文化 , 对去苏美岛留学的我们 , 更是给予了万分尊重 。
到泰国后比较不适应的是饮食 , 跟国内有很大区别 , 他们很喜欢吃咖喱 , 吃什么东西都会配咖喱 , 还是特别辣的那一种 , 味道也是非常重 。 所以 , 很多中国人吃不惯当地的东西 。
我在国内没有吃过 , 自然也吃不惯 , 所以那一年我瘦了十几斤 。 我比较常吃的是冬阴公汤、泰国炒粉等 , 这些是比较基础的泰国菜 , 口味不会太重 。
(泰国芭提雅景点)
当地的饮食习惯也比较奇特 , 跟我们中国完全是反过来的 。 他们竟然早餐吃得丰盛又油腻 , 午晚餐都吃很少 , 但是中间会不断加餐 , 一会来个茶点 , 一会来个糯米饭 。 总之饿了就吃 , 所以这里的肥胖人群也不少 。
虽然饮食上不是太适应 , 但在2010大学毕业后 , 我还是跟同学一起留在了当地创业 , 合伙开起了旅游公司 。
果然 , 我的“商业嗅觉”没错 , 2012年之后 , 中国出境游热爆发了 , 我们算是撞在了风口上 。
岛上当时还没有中国人开的旅游公司 , 我跟几个同学就同时开了两三家 , 自己开发一些项目 , 接一些常规旅游团 , 国内游客落地后需要提供的后续服务 , 如接送机、导游、潜水等 , 全部一条龙服务 。
(与泰国副总理合照)
因为没有竞争 , 只要中国人来到苏梅岛旅游 , 想找会中文的人来帮他介绍对接 , 无论他去哪个网站搜索 , 都会搜到我们 , 也只能搜到我们 。
第一年 , 我与合伙人只潜水门票一年就卖了1000多万元 , 利润差不多200万元 , 非常爽 , 有种毕业即巅峰的感觉 , 当时也很骄傲 。
那个时候 , 其他国内上班的同学 , 一个月才4000-5000元 , 而我们每个人年收入已近百万 。
所以我们当时就飘了 , 随便出入五星级酒店 , 1000元一份的牛排眼睛都不眨一下就点 , 现在感觉那时真的很狂妄 。
我还在那边买了一栋小别墅 , 还有一间小公寓 , 这样爸妈过去游玩也有地方住了 。 现在仍然很庆幸及时投下了固定资产 , 没有全部挥霍掉 。
(带爸妈到曼谷最高楼吃晚餐)
家里也因为我 , 家庭条件大大改善 , 爸妈也经常来泰国和我一起生活 , 入住各种五星级酒店 , 吃各种名贵大餐 , 好不风光 。
我们那一批交换生有30 多人 , 留下来的有六七人 , 基本上都在自己创业 。 有意思的是 , 苏梅岛上做旅游行业的中国人 , 基本上都是我们学校的 。
后来学校每年都会派学生过来 , 我们是第一批 , 之后每一批都会有几个人留下来 , 后来的同学都叫我们师兄 。
留下来的学弟学妹们也都从事旅游行业 , 毫不夸张地说 , 当时整个苏梅岛旅游行业 , 只要是与国内相关的业务 , 全都在我们这群人的手里 。
(参加泰国华侨举办报的国庆庆典)
当地主要语言是英语和泰语 , 我上大学时因为选择到泰国做交换生 , 所以学的是泰语 。
而壮语跟泰语是同根同源的 , 有很多字、词的意思和发音是一模一样的 , 语法也是完全一样 。 因此 , 对于我们壮族人来说 , 学泰语是非常简单的 。
但是苏梅岛上还有很多外国人 , 平常跟他们交流一般是用英语 , 我又着重学习了英语 , 虽然口语不是很好 , 但常规的旅游用语还是可以应付的 。 后来也就越发熟练了 , 业务也更好开展了 。
苏梅岛最吸引游客的 , 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 , 还有这边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风 。 那里的生活节奏非常慢 , 街上的店铺都是中午才开门 , 每个人都是穿着拖鞋 , 懒懒散散的很悠闲 , 感觉很放松 。
(苏梅岛那通码头)
所以很多游客去了都舍不得走 , 选择留在那边 , 或者想移民过去 。 这几年移民来泰国的人非常多 , 就是因为当地的这种慢节奏生活方式 , 还有泰国人也非常淳朴善良 , 很容易相处 。
因此很多有条件在线上远程工作 , 不需要在国内坐班的人 , 很多会选择在这边买房定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