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万的血泪教训!处处是坑,买房人真是太难了…


600万的血泪教训!处处是坑,买房人真是太难了…


文章图片


600万的血泪教训!处处是坑,买房人真是太难了…


文章图片


600万的血泪教训!处处是坑,买房人真是太难了…


600万的血泪教训!处处是坑,买房人真是太难了…


近期 , 哈尔滨市住建局发出一则交易风险提示 , 提醒市民谨慎选择房屋中介机构代理房屋买卖交易 。 同时 , 还提醒广大的交易当事人应该委托商业银行进行存量房买卖资金监管 。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哈市住建局介绍 , 创居地产未按行业检查整改要求下架“交易资金监管方式”公示板 , 存在多起诱导客户将交易资金交由其代收或代保管并挪用等违法违规经纪行为 。 据悉 , 创居地产挪用客户交易资金高达600万!

资金监管公示内容涉嫌误导
2022年8月 , 孙女士通过创居地产购房 , 并将30多万元首付款转给了该中介店的银行账户 , 结果房子没买成 , 钱也被挪用了 。 据了解 , 孙女士在购房之前就已经知道了买房要选择资金监管 , 那为什么她还会轻易地将首付款转给中介机构呢?
孙女士说 , 在创居地产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块资金监管公示牌 , 标明了资金监管方式、资金监管账户、监督投诉电话等资金监管相关的内容 , 这块公示牌让孙女士感觉该中介店比较正规 , 再加上中介人员一直在引导公示牌里的中介账户就是正规、有保障的资金监管账户 , 孙女士才信以为真 。

黄先生的损失更为惨重 , 他将定金和首付都交给了创居地产 , 金额高达60万元 。 黄先生说 , 他当时因为担心被骗 , 要求使用银行的资金监管账户 , 但是中介人员指着墙壁上悬挂的资金监管公示牌 , 表示使用中介的监管账户也是一样的 , 在中介人员的劝导下 , 最终黄先生选择了将60万全部转给中介账户 。
受害者不仅仅是像孙女士和黄先生这样的买方 , 还有一些卖方也受到了牵连 。 一些人的房子已经过户到了买方名下 , 在银行办理的按揭贷款(售房尾款)也已到账 , 然而首付款却无处讨要 。
被动了手脚的居间合同
为了增加自己的监管“公信力” , 创居地产可谓是绞尽脑汁地包装自己 , 除了悬挂资金监管公示牌 , 他们在居间合同上也动了手脚 。
根据购房者提供的合同范本 , 在“第七条 付款方式”这一项 , 原约定是合同签订后将首付款存入指定资金监管账户 , 而创居地产擅自在这句话的后面添加了自己公司的户名和账号来混淆视听 。

通过悬挂资金监管公示牌和修改合同范本 , 再加上中介人员的话术引导 , 创居地产利用信息差成功诱导了众多客户一步步走进陷阱 。
被挪款项追回难度大
事发后 , 创居地产更换了新的法定代表人郑先生 , 郑先生承认目前有600万元的房款被公司挪用 , 也声称自己一直与其他股东沟通来解决问题 。
但截止到11月 , 距离孙女士签约交钱的时间已过去了3个月 , 房子过户依然遥遥无期 , 钱也不知所踪 。 另一位购房者告诉记者 , 11月底他还接到了创居地产股东之一刘先生的电话 , 对方希望受害者不要起诉 , 声称都抓起来了在监狱里也还不了钱 , 不告的话他们还能慢慢挣钱还账 。 目前 , 当地派出所已正式介入调查此案 。

担保君说
据公开资料显示 , 近几年 , 哈尔滨二手房交易市场接连暴雷 , 陆续有多家房地产经纪机构涉嫌侵占、挪用客户交易资金 , 损失高达上亿元 。 当地主管部门于2022年1月份发布实施《哈尔滨市房地产经纪管理条例》 , 明令禁止房地产经纪机构违规代收和代保管买卖资金 , 但仍有少量机构未按规定执行 。 此外 , 普通人不熟悉相关规定也给了这些别有用心的经纪机构可乘之机 。
相同的骗局一再上演 , 除了呼吁主管单位加大对众多经纪机构排查整治的力度 , 更重要的是 , 交易当事人要提高风控意识 , 多加了解二手房交易流程 , 知己知彼方能避免交易陷阱 。

二手房交易有风险 , 资金监管保安全 。 务必要选择当地房地产主管部门委托的资金监管交易保证机构 , 国有品牌更可靠 。 在厦门的小伙伴们 , 办理二手房交易资金监管可前往厦门市政务服务中心一楼的资金监管窗口咨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