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资料图(一)我越来越有一个感觉 , 这件事的重大意义 , 再怎么说都不为过 , 这不仅改写一些人的命运 , 甚至可能改写中国科技的未来 , 中国的未来 , 人类的未来 。
有这个感想 , 是看到了第一批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名单 。
原定60人 , 实际58人 , 宁缺毋滥 。
其中 , 数学与物质科学30人(数学7人 , 物理13人 , 化学10人) , 生物与医学科学28人 。
1960年代生人 , 15人;
1970年代生人 , 35人;
1980年代生人 , 8人 。
最大年龄 , 55岁 , 最小年龄38岁 , 平均年龄48岁 。
他们正年富力强 , 他们更是中国科学界的翘楚 。
因为这个项目 , 就资助两个领域 , 数学和物质科学领域 , 生物与医学科学领域 , 鼓励学科交叉研究 。
奖金丰厚:实验类不超过500万元每人每年 , 理论类不超过300万元每人每年 , 并连续资助5年 。
请注意 , 这不是一年的项目 , 而是连续5年 。 连续五年 , 最高就是2500 万 。
谁这么大手笔?
腾讯 。
总投入100亿元人民币 , 面向基础研究领域的社会资助项目 , 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 。
什么是“从0到1”?
我的理解 , 就是重大突破 , 就是重大创新 , 就是改变未来改变人类的发明发现 , 就是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 就是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 就是玻尔创立了量子力学 , 就是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模型……
为什么会有“从0到1”?
科学家的天才是一个原因 , 另一个原因是对基础研究的特别重视 。 毕竟 ,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技的源头 , 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底蕴和后劲 。
施一公就感慨:从0到1的突破是不可预测的 , 你不知道它在什么时候、在哪一天、在哪个领域会实现 。 但这种突破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是世界科技持续向前最重要的源动力 。
21世纪最宝贵的是什么?
人才!
基础研究人才 , 更是人才中的人才 。 过去10年 , 中国基础研究尽管已取得长足进步 , 但“短板”依然突出 , 人才更是稀缺 。 这需要国家的重视 , 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
腾讯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就应运而出 。
对于这个项目 , 我看了一下 , 可以说震动了整个中国科学界 。
当谈及初次听说“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时有何感想 , 物理学家、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院士脱口而出:“终于来了!中国正处于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 , 这个阶段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以人为本’的科研资助环境 。 ”
物理学家、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也很感慨地说:“这一项目响应了科学界长久以来的期待 。 自由探索瞄准不确定性 , 往往难度大、风险高、耗时长 , 社会资金更具有灵活性 , 能够为专注自由探索的科学家雪中送炭 。 ”
生物学家、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 , 则出任“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 。
他有着一种科学家的焦虑感 。 在他看来 , 中国正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 , 因此特别需要科学技术的全方位奋进甚至领先 。 而所有的科学技术归根到最后 , 一定要依靠最基础的基础研究 , 也就是“从0到1”的突破 。
他甚至断言:这正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特别关注的 , 甚至是唯一关注的出发点 。
今天的中国 , 确实也到了奋发的时候 , 为自己突破 , 为人类贡献 。
(二)那什么样的科学家才能获资助?
我相信 , 这是很多人最关心的一个关键问题 。
这也是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 ,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最鲜明的特色就是:“选人不选项目” 。
和任务驱动的项目制研究不同 , “选人不选项目”意味着 , 不对获资助科学家设置明确的研究任务 , 不考核论文数量 , 也不限定必须拿出成果的期限 。
没论文?
可以!
暂时没成果?
也没问题 。
就是看中了你这个人的潜力 , 就是为你提供长期、稳定、灵活的资助 , 就是让你们静下心来“十年磨一剑” 。
条件就六个:
(1) 申报时未满55周岁(即1967年7月1日(含)之后出生);
推荐阅读
- 病毒终结者!科学家首次发现专吃病毒的生物
- 中国研究建议欧洲多食植物性食物、少食动物类食物
- 从神话以及历史中探寻,冰河时期后亚太地区沿海地质灾害的变化
- 天文学家尝试解释环形星系 - 宇宙中最稀有的星系产生的原因
- 巴拿马猴已进入石器时代,科学家表示担忧:它们会不会变成人类?
- 加紧推进登月、登火星计划 美国到底有没有军事意图?
- 2300米下发现未知鱿鱼,慢慢破解悬案,发现了南极深海巨物的秘密
- 宇宙“奇点”
- 南极出现约5.89万平方米“未知岛屿”,它会让人类想到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