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手抄报内容

[闽南网]
又是一年清明节 , 清明节不仅我们要扫墓祭祖 , 缅怀先烈 , 很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进行黑板报创作 , 让同学学习清明节的相关内容 , 增强对传统节日的记忆 , 清明节黑板报主题要写什么?内容写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手抄报内容

文章插图
春晖实验学校清明板报
清明节 , 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 , 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 既是自然节气点 , 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 , 扫墓祭祀、缅怀祖先 , 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 , 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 , 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 , 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 ,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 , 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的节俗丰富 , 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 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 , 至今不辍 。
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 , 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 , 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 , 即春分后第15日 。这一时节 , 生气旺盛、阴气衰退 , 万物“吐故纳新” , 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 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 。清明祭祖节期很长 , 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 , 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除了中国 , 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 , 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 这些国家的清明节与中国的传统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 。2006年5月20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
清明节的起源 ,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 , 后来民间亦相仿效 , 于此日祭祖扫墓 , 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 , 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 , 到了唐朝 , 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 , 约在清明前后 , 因两者日子相近 , 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
清明节的起源和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 , 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 流亡途中 , 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 , 又累又饿 , 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 , 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 , 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 , 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 , 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 , 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 , 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 , 流下了眼泪 。
十九年后 , 重耳作了国君 , 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 , 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 , 劝他面君讨赏 , 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 , 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
晋文公听说后 , 羞愧莫及 , 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 , 树木茂密 , 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 , 有人献计 , 从三面火烧绵山 , 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 , 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 , 火熄后 , 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 , 恸哭 。装殓时 , 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 , 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 , 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 , 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 , 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 并晓谕天下 , 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
清明节的习俗
踏青
清明踏青活动 , 在宋代曾经出现过张择端的长卷《清明上河图》 , 成为历史上清明活动的艺术经典 。但清明踏青活动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时期 , 那时就有踏青和野浴的户外活动 。
戴柳、插柳和植树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手抄报内容】古时清明节要采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 。说此时戴柳圈可以免蚕毒 。那是因为介子推母子抱着柳树被烧死的 , 戴柳插柳就是为他们招魂 , 同时有驱疫避邪、生机勃勃之意 。古人也认为插柳能顺阳气 。唐中宗时曾向侍臣赐柳圈 , 表示对臣子的关爱 。宋朝时京城人在门上插柳条 , 叫作明眼 , 这天孩子们也必须戴上柳圈 , 说是防邪避毒、不闹杂病 。清代、民国时也有插柳戴柳的习俗 , 有的竟然把房檐插满 , 显得青青可爱 , 生机勃勃 。
荡秋千、放风筝
荡秋千是春秋时北方山戎人的发明 , 后来齐桓公北伐山戎后带回了这种游戏 。在云南拉枯族中也有相关传说 , 富有神话色彩 。秋千在南北朝时传到长江流域 , 成为寒食清明前后的一种游戏 。南朝梁人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 , 仕女衣彩服坐其上而推引之 , 名日打秋千 。”
放风筝 。风筝 , 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 。最早的风筝是用木头做的 , 叫木鸢 。据《韩非子》记载 , 大约在公元前400年时 , 思想家墨子就曾做过木鸢 。墨子早年当过木匠 , 传说赫赫有名的木匠祖师鲁班就是他的学生 。《淮南子·齐俗》也记载:“鲁班墨子 , 以木为鸯而飞之 。”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了 。
延伸阅读:
  • 简单大方清明节手抄报制作流程 2019最新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 学校公司清明放假通知范文 2019清明放假几天怎么调休
  • 清明五一免通行费了吗?2019清明五一节高速免费时间新消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