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明年绿 诗有“掩柴扉”,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外,心却在柴扉之外

【春草明年绿 诗有“掩柴扉”,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外,心却在柴扉之外】这首诗是作者送别朋友后,回到山中的小屋,扣掩柴扉的时候,思念友人是写下的作品,表现了作者孤独的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官至给事中,累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兼通音乐,工书画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有《王右丞集》 。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把柴门关闭 。
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 。一句话,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 。但所有这些,诗人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让读者自己从“掩柴扉”这一动作细节中体会 。诗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
诗的前两句是陪衬,后两句才是表现的主体 。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
这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句意,但一点也不使人感到是用典,而觉得是从诗人内心深处自然流出的深情话语 。这里用典不仅贴切,而且灵活,巧妙 。《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是淹留山中,辞赋作者是要招其离开山中归家,而王维诗却反用其意,盼友人回到山中来;《楚辞·招隐士》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而王维诗是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楚辞·招隐士》用的是直接感叹句,王维改用疑问语气,所传达的感情便微妙、丰富多了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
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归不归”三字,有担心、疑惑友人去而不归,又有盼望友人明春归来之意绪 。在王维之前,南齐谢朓《酬王晋安》诗也用了《楚辞·招隐士》的句意,写出了“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的句子 。
第三句“春草明年绿”,有的本子作:“春草年年绿 。”比较之下,“春草明年绿”更为美妙 。它是全篇诗的警句 。有了这一句,描绘出了诗人在柴扉中想象的这一片春草的绿色,使整首诗有了色彩,有了画意,有了象趣,而诗人盼望友人归来同赏明春山色的深情,便有了借以寓托的鲜明美丽物象 。“绿”字是诗眼,“明”字也妙 。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 。这首《山中送别》正是如此 。
这两句诗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全诗如下: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送别诗写得与众不同,没有描述送别时依依惜别的场景,却用一个动作“掩柴扉”和一个问句“王孙归不归”将别情写得浓烈而真诚 。
那么这两句诗就是单纯表达对朋友的不舍和思念吗?仔细品味一下,感觉还有别的意思在里面 。
王维始终有隐逸的情怀,40岁的时候,在终南山盖了一栋别墅,隐居于此,在这里他写了许多很有名的诗篇,如《山居秋暝》、《终南别业》 。此诗提到的山中,应该就是这里 。
这个“王孙”,据说是他的朋友 。那么这个朋友是和他一样住在这山中,还是到这山中拜访他?如果是拜访他的话,那么这个“归”字也许含有别的意思,可能是希望朋友尽早摆脱俗务,在明年春暖花开时节来这里和他一起归隐,在大自然中过诗意人生 。
同时,这两句诗化用了《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句 。后来,“王孙”也成了隐士的代名词 。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到“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里的“王孙”指的是他自己,他愿意留在这幽美的田园中,过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
所以,我认为在王维笔下的“王孙”,指隐士或有归隐意味 。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两句诗可不可以有多义解读?

春草明年绿 诗有“掩柴扉”,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外,心却在柴扉之外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