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唐诗》中 , 一共收录了6首《登鹳雀楼》 。如今为大家所熟知的 , 却只有是署名是王之涣的这一首 。
根据唐朝野史《翰林盛事》的记载 , 这一首五绝 , 至少在武则天时期 , 已经为唐王朝上层所接受(关于作者的争议 , 在这里不讨论) 。
当时的僧人 , 也曾会引用“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来说法讲禅 。《登鹳雀楼》自问世以后 , 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代考验 , 最终被誉为唐诗“五言绝句之最” 。

文章插图
与此同时 , 《登鹳雀楼》也是《唐诗三百首》里36首五绝当中 , 唯一的一首 , 两两对仗的诗歌 。这一点 , 是非常罕见的 。
这首诗用词 , 流畅易懂 , 诗意平中见奇 , 富有哲理 。从宋代起在社会上广为传播 , 到了清代时 , 它已经达到了“市井儿童 , 人皆诵知”的地步 。
《登鹳雀楼》的成名 , 为唐诗贡献了一个“登高母题”模板 。在它之后 , 紧随其脚步者 , 包括杜甫、王安石和苏轼这样的大名人 。
那么 , 这首《登鹳雀楼》到底好在哪里呢?下面就让我们来聊一聊 。
一、王之涣《登鹳雀楼》的长处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 以前我们曾经讲过这首诗 , 因为诗的意思非常浅显 , 这里就不再翻译了 。
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关于这首诗的长处 , 开篇我们就提到了 , 它是《唐诗三百首》的五绝当中 , 唯一一首“两两对仗”的五言绝句 。

文章插图
绝句 , 本来是不要求对仗的 。一般唐人写五绝 , 有一联对仗就很不错了 。比如柳宗元的《江雪》第一联 , “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也是工对 , 但是第二联就不对仗了 。
可是 , 王之涣的这一首 , 是两联皆对的 。第一联“白日”对“黄河” , “依山”对“入海” , 用的是“正对” , 第二联却用了一个“流水对” 。
这样做 , 就能避免让诗歌变得死板 。因此《唐诗别裁》的作者称赞它:“四语皆对 , 读来不嫌其排” 。
《全唐诗》中收录了至少6首同名的诗歌 , 除了署名王之涣的这一首外 。还有一首署名畅当的诗 , 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登鹳雀楼》——唐·畅当这一首诗 , 写得仙气飘飘的 。开篇诗人就骑在飞鸟的背上 , 由上往下俯瞰尘世间 。感觉整个大地 , 都被天穹包围起来了 。地面上的黄河 , 一路向东 , 流入了中条山的断山口 。
迥临飞鸟上 , 高出世尘间 。
天势围平野 , 河流入断山 。

文章插图
畅当在这首诗中 , 发挥出的想象力和描写能力 , 表面上看很优秀 。可它最后还是败给了王之涣 。这是因为 , 畅当的想象力 , 只是发挥在骑鹤遨游上面 。
就好比崔颢写《黄鹤楼》 , “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骑在鹤背上 , 俯瞰地面的景色 , 对古人来说 , 并不新鲜 。
而畅当在景物描写方面的想象力 , 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提炼方面 , 则完全败给了王之涣 。清代诗评家谈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说:它有一个好处 , 就是写出了“画面之外的东西” 。
在王之涣创作这首诗时 , 他的眼睛平视正前向 , 看到夕阳落在中条山外的场景 , 而黄河入海流 , 他是根本不可能看到的 , 因为鹳雀楼所处的位置是“前瞻中条 , 下瞰黄河” 。
换句话来说 , 王之涣站得比较高时 , 可以看到“白日”依“中条山”而尽 , 但无论他站多高 , 都绝对不可能看到 , 黄河入海的场景 。所以这一句诗 , 纯属“不设限”的个人想象 。

文章插图
了解到这一点以后 , 你就能体会到 , 诗人所描绘之景象的雄大与厚重 。根据这首诗第一联的描述 , 王之涣写景之时 , 已经登上了高处 。
已登楼而不言明 , 最后却说要“更上一层楼” 。体现出了诗人本身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愿望 。整体焕发着一种向上的力量 , 符合盛唐人文精神 。
因此 , 历代诗人纷纷以它为模板 , 对“登高”主题进行再创作 。
二、历代诗家对王之涣的“致敬”
第一位向王之涣致敬的作者 , 可能是我们伟大的诗圣杜甫 。王之涣写《登鹳雀楼》时三十九岁 , 而那时的杜甫才十五岁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在刚刚创作出来的时候 , 就已经得到了武则天的肯定 , 所以杜甫很有可能早就看到过它 。杜甫二十四岁的时候 , 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望岳》 。
《望岳》——唐·杜甫杜甫在这一首五律当中 , 前面四句是对泰山风景的具体描写 , 比较接近王之涣作品的是最后四句:“荡胸生曾云 ,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 , 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 , 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

文章插图
前两句是为了突出泰山之高 , 发挥想象 , 类似王之涣的“黄河入海流” 。
后两句 , 根据学者马茂元的说法:杜甫当时并没有登上泰山最高之处——丈人峰 , 因此“会当凌绝顶” , 正是他“更上一层楼”愿望的体现 。
王之涣的这首诗 , 在唐人的选本里面不多见 , 最早应该只是在上层小范围圈子里面流行 。它真正开始大范围流行 , 是到了宋朝的时候 。
这一首诗之所以在宋朝备受重视 , 是因为宋诗非常注重“哲理” , 而该诗就有一个非常浅显易懂 , 但同时又很励志的哲理 , 那就是——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 , 《登鹳雀楼》在唐朝的时候 , 已经被僧人写进自己的佛典里面 , 进行传播 。到了宋朝 , 它自然就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

文章插图
第一个模仿它的宋朝人 , 就是著名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王安石是一个非常善于理性思维的人 。他在青年时代 , 未当京官时 , 写过一首著名的《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王安石除了把五言变成七言之外 , 《登飞来峰》这首诗同样是第一联写景 , 第二联说理 。不过 , 它却没有像王之涣的五绝一样 , 追求对仗 。
飞来山上千寻塔 , 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自缘身在最高层 。
《登飞来峰》这首诗的后两句 , 在近代也非常有名 。表面上看 , 王安石诗歌表达的意思和登鹳雀楼最后两句差不多 , 但事实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
王之涣写的是“想要看得更远 , 我们就要站得更高” 。当然 , 他的“看得远” , 也包括了“看得更清楚” 。
而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主要想强调的不是“看得更远” , 而是要撇开或者越过眼前的障碍物 , 看向远方 。
在王安石的这首诗里 , 包含着对某种事物高度的衡量 。他认为生活中有一些人和事的“高度不够” 。只要自己能站得更高 , 高到他们达不到时 , 就没有东西能遮挡住他的视线 。

文章插图
所以 ,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 看起来是心中先有一件事 , 然后借着眼前的景象出发 , 去把它表达出来 。
王之涣写诗的时候 , 有没有想什么呢?也许有 , 也许没有 , 我们无法去进行猜测 。因为在这一点上 , 王之涣的诗显得非常“自然” 。
公元1050年 , 王安石写下了这首《登飞来峰》 。过了34年以后 , 也就是在公元1084年 , 苏轼登上庐山 , 写下了一首《题西林壁》 。
同为“登高诗” , 《题西林壁》在哲理思考方面 , 比前面几首又进了一层 。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虽然同样都是写登山母题 , 但是苏轼的这首诗 , 直接就是打破了王之涣创造的那个模板 。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王之涣的模版本来是第一联先写景 , 第二联再说理 , 王安石也完全是照着他那个思路来的 。
杜甫也套用了它的模板 , 但是杜甫当时只有24岁 , 并没有什么讲道理的欲望 。所以他追求的是“一览众山小” , 完全碾压同辈的快感 。
轮到苏轼了 , 考虑到当时本来就流行说理诗 , 所以苏轼索性不花费笔墨去刻意描写风景 , 上来直接就说“横看成岭侧成峰” 。

文章插图
这时 , 我们就会注意到 , 苏轼在登高之后 , 观察的视点很不一样 。王安石《登飞来峰》和王之涣《登鹳雀楼》一样 , 都是从高处“向外看” 。
杜甫写《望岳》的时候 , 看的是泰山本身 , 但是他只写“爽点”而“不讲道理” 。苏轼和杜甫一样是看山本身 , 不过他重视“讲道理” 。
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流行趋势不同 , 可能和年龄也有一点关系 。
王之涣写《登鹳雀楼》时39岁 , 杜甫写《望岳》时24岁 , 王安石写《登飞来峰》29岁 , 苏轼写《题西林壁》时已经47岁了 。
苏轼本来就是一个早慧之人 , 中年以后他的思想更加成熟 。他只是想借诗来说理 , 于是关注的点也从“山外”、“山下”落到了这个山的本身 。
苏轼横着去看山 , 侧着去看山;从远处去看山 , 到近处去看山 。最后甚至整个人 , 跳出山外去看山了 。
所以在说理这方面 , 苏轼的这一首《题西林壁》完全突破了前人说理作品 , 非常有思想性 。

文章插图
但是不管怎么说 , 只要读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你就能看出杜甫的诗、王安石的诗、苏轼的诗里都有《登鹳雀楼》的影子 。
从后面的三首诗中 , 你就可以看到 , 我们中国古代的诗歌 , 在继承中发展的脉络 。
结语
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 , 兼具诗歌这种文学的“形式美”与“理性美”和“情绪美” 。
它是两联对仗 , 一联“工对” , 一联“流水对” 。并且按照唐朝的中古汉语发音来说 , 这首五绝的第二句“流”和第四句“楼”字是押韵的 。
因此 , 它在“叙事形式上”美得几乎无可挑剔 。同时 , 它带有励志成分和哲学内涵 。
这个道理今人看着浅显 , 但是在王之涣以前 , 没有人这样写 。他第一个把它提炼出来了 , 并且影响到了后代 。
另外 , 在清代以前 , 诗评人比较注重研究它的形式美和哲学美 , 但是清人更挖掘出了它的情感美 。
通过对王之涣的生平的考察 , 人们发现 , 这首诗的第一联中 , 除了在写风景 , 还写出了作者本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

文章插图
王之涣这个人的命运非常坎坷 , 他早年的时候是一个游侠般的人物 , 性格非常豪爽 , 还曾经到边塞从军 。后来学写诗歌 , 没想到一写就出了名 。
他当过一阵小吏 , 县令爱才 , 把女儿许配给了他 。再后来 , 他的妻子早逝 , 他又因故罢官回到了乡下 。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 , 三十九岁的王之涣 , 登上了鹳雀楼 , 留下了这首冠绝古今的五言诗 。所以他在写下“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时 , 不可能心中是毫无感情的 。
【五绝之最《登鹳雀楼》,到底好在哪里,能让杜甫王安石苏轼齐偷师】只是王之涣一面在感叹年华逝去 , 时光短暂 , 一面却在鼓励自己 , 重新振作起来 , 要“更上一层楼” 。这样的精神 , 十分难得 。
推荐阅读
- 《永乐大典》的前世今生是什么
- 如懿传海兰为什么怕皇上,《如懿传》海兰和如懿为什么反目成仇呢
- 夜书所见中书的意思是指什么 《说文解字》是一部怎样的书?
- 黄鹤楼赏析,中考古诗词鉴赏——《黄鹤楼》赏析
- 善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 白先勇游园惊梦 白先勇的《牡丹亭》是怎样的?
- 最囧游戏树上有几个苹果
- 古诗山行的意思,古诗《山行》的意思意是什么
- 求推荐古风剧情好的橙光游戏
- 宋永峥是哪部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