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诗《橘颂》,橘颂用了什么手法以彼物比此物

橘颂用了什么手法以彼物比此物

屈原的诗《橘颂》,橘颂用了什么手法以彼物比此物

文章插图
橘颂用了托物言志手法以彼物彼此物 。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
《橘颂》是一首咏物抒情诗 。前半部分缘情咏物,以描写为主;后半部分缘物抒情,以抒情为主 。两部分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勾连,融为一体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从各个侧面描绘和歌颂,橘树的形象是诗人用以激励自己坚守节操的榜样 。
屈原的诗《橘颂》《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6?1九章》中的一篇 。整首诗节奏感强,文辞优美,但语言较为深涩,而且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
《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 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 。
橘颂的内容是什么【屈原的诗《橘颂》,橘颂用了什么手法以彼物比此物】橘颂(一首咏物抒情诗)一般指九章·橘颂,《九章·橘颂》是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的作品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面上歌颂橘树,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 。
橘树之美好,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它的内在精神 。此诗第二部分,即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 。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外表好看,却无美好的内质),表达过对“兰”“椒”(喻指执掌朝政的谗佞之臣)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 。橘树却不是如此 。
屈原的诗《橘颂》,橘颂用了什么手法以彼物比此物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九章·橘颂》当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学者认为是诗人任外交官出使齐国时作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 。《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 。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 。
橘颂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格理想1、《橘颂》又称九章《橘颂》,是屈原早年的一篇作品 。
“橘”与诗人屈原的形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诗人屈原忠于楚国,至死不渝的精神,体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形象等 。作者借橘树赞美坚贞不移的品格,橘树是天地间最美好的树,因为它不仅外形漂亮,“精色内白”“文章烂兮”,而且它有着非常珍贵的内涵,比如它天生不可移植,只肯生长在南国,这是一种一心一意的坚贞和忠诚,再如它“深固难徙,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使得它能坚定自己的操守,保持公正无私的品格 。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愿意以橘树为师,与之生死相交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志向的表达 。
2、《橘颂》是一首咏物抒情诗 。前半部分缘情咏物,以描写为主;后半部分缘物抒情,以抒情为主 。两部分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勾连,融为一体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从各个侧面描绘和歌颂,橘树的形象是诗人用以激励自己坚守节操的榜样 。
《橘颂》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呢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
2、简介
《九章·橘颂》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面上歌颂橘树,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 。全诗可分两部分,前十六句为第一部分,缘情咏物,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以描写为主;后半部分缘物抒情,转入对橘树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以抒情为主 。两部分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勾连,融为一体 。诗人以四言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从各个侧面描绘和赞颂橘树,借以表达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 。
3、创作背景
《九章·橘颂》当是屈原早期的作品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 。《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 。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 。《晏子春秋》所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这可算是一大缺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