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韩非子》中儿说白马非马的记载和《公孙龙子》中白马篇白马非马的记载

事有两面性,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去看待问题 。
【如何看待《韩非子》中儿说白马非马的记载和《公孙龙子》中白马篇白马非马的记载】1、违背了原理,从颜色角度辩证,白马是指白颜色的马,是马这种动物和颜色的合二为一的实体 。而公孙龙却把白马曲解为马的白颜色,于是称白马非马 。实际上是名实绝对分离,名是名,实是实,名实便不能合二为一了 。这是一种诡辩论,声称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彼此分割互不相联,摒弃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但是,事实胜于雄辩,尽管公孙龙施展指鹿为马的伎俩,我们也不会眼睁睁的看着白马硬说成不是马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
2、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绝不能像公司人那样主观任意的割裂事物的联系,抓住事物的另一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否则的理论和实践的危险是极大的,公孙龙所说的“马” 指的是马的形态,“白马”指的是马的颜色,而形态不等于颜色,所以白马不是马 (白马非马).这个论证利用“歧义”来混淆事实.所谓“歧义”是说,一个词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在一个讨论中,若某个字的两个不同意义同时被使用,则可能会造成这种 (歧义) 类型的谬误.
我们生活中一定不要有这种偏秒,一定要学会沟通,不要混淆是非,事实本就存在的问题,也不要去曲解,一定要认清事实去理顺一件事情!才能解决问题!

如何看待《韩非子》中儿说白马非马的记载和《公孙龙子》中白马篇白马非马的记载

文章插图
“白马非马”的典故出自<<韩非子.外诸说左上>>:儿说,宋人善辩者也,持"白马非马也"服其稷下之辩者 。乘白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赋 。
“白马非马"论出自<<公孙龙.白马论>> 。
公孙龙的<<白马论>>实在是偷换逻辑概念的诡辩 。
第一,"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 。名形者非名色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
白者色也,马者形也,理应是白非马也,怎么就成了白马非马呢?
第二,"求马,黄黑马皆可致 。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 。…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
同样,求马,黄黑马皆可致 。白马也可致 。求黄黑马,白马不可致 。白马可以应有马而不可应黄黑马 。结论理应是白马非黄黑马也,而非白马之非马审矣 。
第三,"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 。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 。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 。无去者非有去者,故曰白马非马也"
这里玩的是”白马”与"马”这两个概念的内外延范畴不同,而非白马与马本质上的区别 。况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而白马不可以应乎 。故白马属于马的范畴的 。也不是白马非马的结论
第四,“马故有色,故有白马 。使马无色,由马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 。白马者白与马也,马与白也 。故曰,白马非马也 。
此乃白马与无色马具体个体性的对比,普遍性的马变成具体个体性的无色马 。结论是白马非无色马也,而非白马非马 。
虽然公孙龙”白马非马”论是一种偷换概念的诡辩,但他引出了逻辑概念辩证法形而上学上的哲学思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