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意思


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意思

文章插图
这两话,从表面上说是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言行思想,另一个是身体机能,可以分开说一下 。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一个人是有多难,一个人的改变,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习惯、有品性还有价值观 。说到这儿,难免有人会疑问,是啊,为什么要改变?为什么?所以这就有一个普世的价值观、一个衡量的标准横梗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人生在世,人并不是孤独,存在的,我们不仅是一个自然人,更是一个社会人,站在生命的角度,人类是其中一个物种,每一类物种都有他的生活品性,都有他的处事标准,都有他的行为准则,而且从生物链的角度,链上的每一层生物,千百年来的物竞天择,形成了自己物种独有的特点,这就是这个物种普世的价值观,个体若想生存,若想改变,通常是不被允许的,这条法则不仅有利于种族的繁衍,也有利于物种的生存 。所以从人类的角度,尤其是古代的教育,三纲五常,风俗伦理,无不在塑造着一个人,无不在改变着一个人,尤其在代表着制度,代表着传统,代表着伦理当老人面前,他们的谆谆教诲,听者往往不厌其烦,这就是所谓的“忠言逆耳” 。现代的教育,更加倾向于人性化教育,尊重个性,尊重人性,但这并非没有一个底线和原则,而是底线和原则更加的深沉,也更加的宽松,比如忠孝是难以改变的 。
【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意思】第二句,良药苦口利于心,机体被侵蚀,往往是在被口蜜腹剑的背景下形成的,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也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所以人是感觉不到痛苦的,而通过日积月累量变质变,最终机体的痛苦会呈现,所以要挽救机体,就得服药,而要考虑药性,就得忽略口味,要考虑效果,就得忽略过程,在机体被侵染、侵蚀的过程中,所有享受到的舒服都要变成痛苦,来一饮而尽,这就是这句话带给我们的人生道理 。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后半句是叙事,前半句是讲理,所感悟到的道理,我感觉人生一辈子,苦难和幸福都是有定数的,前半生承受了苦难,后半生就要享受幸福,而如果前半生享受幸福,后半生必然要承受苦难,没有谁会可以一辈子享受幸福,也没有谁会一辈子承受苦难,上天是公平的 。
所以,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有敬畏和谦卑的思想,要有勇往直前的信念和勇气,更要有反省和改变的意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要有一个宽广的胸怀,要有一个人生的高度,来接纳,来理解,来践行 。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你有独特见解吗?
这两句话反过来说,我想是用“忠言”来证明“良药”吧?也许这就是独到的见解?呵呵!玩笑了!不管这两句话如何排列,大家都会明白这其中的意思 。那就是“忠言”和“良药”都是对症的好东西 。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好东西”还要反复的强调别人也不会去接受呢(显然大家把这句话搬出来就是为了别人能够接受自己“良言的)?我们想过没有?咱们从多个角度去想过没有?仔细想了你就会明白人们不去接受也是有一定人们的道理的 。
首先,我们来看“良药”
什么是良药?这个应该很好回答,对症的药就是良药 。
药是成为了良药,良药适用于给人治病,假使说这个病人吃了你的良药,病症是消失了,反而还把人给整死了,你还会说这个药还是良药吗?这个有点像我们常开玩笑说的:“驼子整平了,而人却整去了”一个道理 。
诊断病情,光靠良药是不够的,每个人都不会是相同的体质,而每个人还会身负不同的其它疾病,医生在下药的时候,都会统筹兼顾,明明是良药也不能用,用了能够激发旁边一个要命的病 。显然,这里不是“苦口”的问题,而是要命的问题,从而说明“良药”在这种状况下已经不再是良药了 。
咱们再来说“忠言”
什么是忠言?这个也好回答,看见全面明明有陷阱或继续下去会导致错误,劝你不要去尝试,这应该就是忠言 。
这个“忠言”是你站在你的高度或你的那个时期或单独的视觉看问题得出来的结论,换了一个高度、换了一个时期以及换成多视角再来看问题,也许还是“忠言”,但这个“忠言”已经滞后或不适宜或没有全面布局观念 。
人站得越高看着越远,以高的眼光看问题,一定会看得更清楚、更全面 。他不接受你的“忠言”自有他的道理 。何况还有很多情况也不会接受你的“忠言” 。比方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或“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当然还用“诱敌深入”,还有“混淆视听”等等 。
综上所述,人家不接受的应该不是“逆耳”或“苦口”,关键的是这个“忠言”和“良药”是谁给出的定论 。如果说是你给出的定论,那就不见得是别人所需要的,只要不是别人所需要的,你的忠言在别人那里已经就构不成忠言,你的良药也就构不成良药了 。甚至,有时候还会起到反的作用 。因此,人们拒绝的应该是你认为的“忠言”或你认为的“良药” 。而真正的忠言或良药还他的在酝酿之中 。你说呢?
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意思

文章插图
  • 照片来自于手机自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