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酶制剂的主要来源

亲爱的们 , 食品添加剂又回来啦!
这次讲的是食品酶制剂!
酶制剂一般很少能在食品配料表上看见 , 但是它们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 像我们平时吃的奶酪、食醋、果汁的生产都需要用到酶制剂 。
一. 酶制剂是什么?
这里要先说说 , “酶”是什么 。
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 小部分是核糖核酸(RNA) 。酶具有非常高效率的催化转化功能 , 而且它们非常专一 , 不同的酶处理不同的反应 , “专酶专事” , 能够极大地提高化学反应的速度 。
酶制剂是由酶经过加工而得的一种生物制品 , 从动植物中直接提取 , 或者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发酵、提取制得 , 也具有特殊的催化功能 。
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酶制剂 , 可以加快食品生产的过程 , 并且帮助提高食品的质量 。

食品酶制剂的主要来源

文章插图
二. 食品酶制剂的来源、分类及用处
首先按照来源可以将食品酶制剂分为下面3类:
1. 动物酶制剂
包括凝乳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 。
凝乳酶
是干酪制品的凝乳剂 。最初是从小牛、小羊的皱胃中提取的 , 但这种制法已经不能满足一直增长的干酪需求量了 , 因此常用制法是通过细菌发酵生产 。
食品酶制剂的主要来源

文章插图
凝乳酶的作用是与牛奶中的酪蛋白结合 , 使牛奶凝固 。
2. 植物酶制剂
包括菠萝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无花果蛋白酶等 。
菠萝蛋白酶
菠萝的果肉、果皮以及茎梗中都含有强力的蛋白酶 , 统称为菠萝蛋白酶 。这种酶就是我们吃菠萝的时候舌头会刺痛的罪魁祸首 。
国内菠萝蛋白酶的生产大部分是利用菠萝罐头的下脚料(主要是菠萝果皮)为原料制得的 。
食品酶制剂的主要来源

文章插图
菠萝蛋白酶在食品工业中用作食品添加剂 , 可以使啤酒澄清和让老肉变嫩 。
平时我们吃菠萝的时候 , 可以留一些边角料或者菠萝汁用来腌肉 , 腌制15-20分钟 , 肉的口感会更嫩滑哦 。
菠萝入菜也很棒的哟!菠萝炒鸡肉、菠萝咕噜肉都是粤菜中的传统名菜 , 酸酸甜甜的非常开胃 。
木瓜蛋白酶
从未成熟的木瓜果实中提取制得 。
食品酶制剂的主要来源

文章插图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 随便秀几个给大家看看:
  1. 肉类嫩化剂 。嫩肉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
  2. 啤酒品质改良剂 。可以使啤酒在冷冻过程中保持高清澈度 , 同时改善啤酒口感 。
  3. 饼干松化剂 。可以降低面团筋度、提高饼干疏松度 , 还能减少糖和油脂的用量 。
3. 微生物酶制剂
包括糖化酶、α-淀粉酶、果胶酶、乳糖酶、纤维素酶等 。
果胶酶
就是分解植物果胶质的酶 , 一般用霉菌来生产 。
平时有打果汁习惯的朋友会发现 , 自己打的果汁稠稠的 , 跟超市里卖的果汁一点都不像 。这除了瓶装果汁加了很多水以外 , 还有果胶酶的功劳 。
食品酶制剂的主要来源

文章插图
在果汁的工业生产过程中 , 加入果胶酶可以更容易压汁并且提高出汁率 。果胶酶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让果汁中的果胶溶解、让果汁的黏稠度降低、加快沉淀 , 使果汁变得澄清并且容易过滤 。
糖水橘子罐头的橘子瓣的囊衣、莲子的内衣都可以用果胶酶去除(并不是老太太们一边闲聊一边撕下来的啊) 。
乳糖酶
乳糖是哺乳动物乳汁中特有的一种双糖 , 乳糖酶能够将乳糖分解成容易吸收的葡萄糖和半乳糖 。
其实我们人体内也有乳糖酶的存在 , 但是乳糖酶的活性会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 然后乳糖不耐受就会随之出现 , 这是一个广泛存在的世界性问题 。
乳糖不耐受的人在喝了牛奶以后 , 因为不能完全消化牛奶中的乳糖 , 会出现肚子胀、肚子疼、拉肚子等症状 。
食品酶制剂的主要来源

文章插图
目前解决乳糖不耐受的最佳方法 , 就是用乳糖酶水解乳糖来生产低乳糖或者无乳糖的乳制品 , 某利的舒化奶和某牛的新养道都是这种类型的产品 。
除了解决乳糖不耐受问题 , 乳糖酶还能用于发酵、烘焙和乳品工业 。
在冰淇淋的生产中 , 乳糖酶的使用可以抑制乳糖结晶的产生 , 让冰淇淋的口感更柔滑;还能增加甜度 , 减少砂糖的使用量 , 还可以降低冰淇淋的热量哦 。
在面包的生产中 , 乳糖酶分解乳糖生成葡萄糖 , 帮助酵母发酵 , 并且产生气体 , 让面团膨松胀大 , 同时 , 产生的半乳糖还可以让烘烤面包的颜色更加漂亮 。
三. 微生物来源的食品酶制剂的安全性
目前 , 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酶制剂已经成为工业用酶制剂的主要来源;其中 , 利用基因工程对微生物进行改良 , 可以提高酶制剂的产量和品质 。
食品酶制剂的主要来源

文章插图
那转基因微生物生产的食品酶制剂安全不安全呢?首先 , 用来生产食品酶制剂的菌种必须是安全的、没有产毒性、没有致病性的;然后 , 经过基因技术改造生产的食品酶必须经过合理、必要的安全评价才能在食品工业中使用 。
食品酶制剂的主要来源

文章插图
图丨GB2760-2014 食品用酶制剂及其来源名单
连基因片段来源都给规定好了 , 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食品中添加的酶制剂含量很低 , 而且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大多数酶已经变性失活了 。
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食品工业中的酶会对人体健康有害哦 。
所以 , 就放心地吃吃吃吧!
参考文献
[1] GB 2760-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2] 郝利平.食品添加剂[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13:232-249.
[3] 李作为,张立彦,芮汉明, 等.微生物来源的食品酶制剂的安全特性评价[J].食品工业科技,2005,(1):172-174,134. DOI:10.3969/j.issn.1002-0306.2005.01.063.
【食品酶制剂的主要来源】[4] 陈红兵,高金燕.来源于转基因微生物的食品酶制剂[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1,(4):23-26. DOI:10.3969/j.issn.1006-2513.2001.04.00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