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款夏利n5是国几排放呢!


国四排放标准的 。
夏利N5将采用全新的CA4GA1发动机 。可不要小看这台排量仅1.3L的发动机,它可以堪称是自主品牌厂商推出的车型中,技术含量最高的机型 。这款发动机采用了VCT-i智能可比气门正时系统,这在自主品牌厂商中是非常少见的 。
VCT-i技术属于VVT技术的一种 , 它通过液压机构来改变进气凸轮轴的角度,实现不同转速下发动机可以获得不同的气门叠加角,从而兼顾发动机在高低转速下的工况,解决低速高扭矩和高速高功率之间的矛盾 , 不仅大大有利于经济性的提升,而且也可以显著改善驾驶特性 。
扩展资料参照欧3、欧4汽车排放标准,国3与国2相比 , 进一步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限值 , 中国3号标准的尾气污染物排放限值比2号标准尾气污染物排放限值降低了30%,而中国4号标准将进一步降低60% 。为保证车辆使用过程中稳定达到排放限值要求,保证车辆排放控制性能的耐久性,增加了对车载诊断系统(简称OBD)和在用车符合性的要求 。
【2011款夏利n5是国几排放呢!】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汽车排放污染物主要有HC(碳氢化合物)、NOx(氮氧合物)、CO(一氧化碳)、PM(微粒)等,通过更好的催化转化器的活性层、二次空气喷射以及带有冷却装置的排气再循环系统等技术的应用,控制和减少汽车排放污染物到规定数值以下的标准 。
-夏利N5
-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
2019年12月23日 , 一汽夏利正式对外公布了重组方案 。在重组过后,一汽夏利的主要业务将会变成铁路物资供应和生产性服务业务 。这实际上已经向世人宣布了一直处在停产和亏损状态的一汽夏利 , 就要彻底的告别汽车舞台了,让我们来怀念一下这款中国的经典车型吧 。
1986年9月30日,第一台夏利顺利下线了,它是使用了全散装件引入生产的 。就在这一年 , 夏利汽车开始正式进入人们的生活 。第一台夏利被命名为夏利TG730 。当时的中国市场已经出现了一股合资潮,上海大众集团由于起步比较早 , 已经占据了汽车领域的制高点 。在越野车市场中则是由北京吉普独占鳌头 。但是微小型汽车市场却属于一个空白,似乎就在等待着夏利的出现 。
1990年,第一款三厢夏利问世,售价达到了10万元以上 。在那个平均工资只有280元的年代里,售价10万元的夏利可不是一般人买得起的 。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夏利汽车凭借着它省油耐造,经济实惠 , 维修方便的特点,一下子就取代了当时的面的 , 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在当时的中国大陆上,红色的夏利出租车已经成为了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我相信对于很多70后以及80后的人来说 , 他们最为熟悉的汽车就是桑塔纳或者是夏利 。尤其是夏利出租车,可以说承载了他们对青春的回忆 。到了2000年 , 北京市有70%的出租车是夏利汽车 。但也就在这个时候,夏利慢慢迎来了它命运中的转折点 。
2011年,中国成功的加入了WTO 。由于进口关税的降低,合资汽车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 。夏利也和其它的国产汽车一样遭到了质量更好 , 配置更高的合资汽车的挑战 。而且当时,我国各大城市开始限制两厢汽车的使用,这对以两厢车为主的夏利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打击 。
2002年6月14日,汽车界影响最大的一次联合重组发生了 。一汽集团成为了天津汽车的主人 。在那一年,得益于一汽集团的强悍实力,夏利轿车可以出口美国了 。到了2004年,夏利的年产量已经高达100万辆,几乎全国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这款车,成为了一款国民神车 。
但遗憾的是,夏利集团过于依赖外资了 , 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不足,也就是从2004年开始慢慢的走向了下坡路 。从2004年到2013年,虽然夏利公司不断的推出新车型,但是却没有挽回整体上的颓势 。一直到了2013年 , 夏利公司推出了骏派系列打算拼死一搏,结果也是石沉大海,在市场中反响平平 。
从那个时候开始 , 奇瑞集团,吉利集团,长城集团都完成了后来者居上的超越 。而夏利则由于产品力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慢慢的被市场所淘汰 。到了2017年6月份 , 整个市场几乎看不到夏利生产的汽车了 。
到了2019年,中国市场似乎已经忘记了还有夏利的存在 。为了避免被退市,夏利公司不断的抛售资产 。1915年12月,夏利公司将动力总成资产和研发资产卖给了一汽,并且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2018年,又把全资子公司一汽夏利以8亿元的价格卖给了造车新势力拜腾 。同年11月,又向一汽丰田转让了15%的股权,但是这个时候,夏利公司只剩下一个空壳了 。
夏利倒下去了 。
我们还剩下唯一一个悬念,那就是夏利公司还能不能像宝沃或者斯威那样卷土重来呢?目前来看,基本上不可能 。因为一汽夏利和南京博郡成立的合资公司主打的是中高端SUV路线 , 想要它在中高端SUV路线中恢复夏利的名号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了 。毕竟在人们的心目中,夏利就是廉价的代名词 。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