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说皇帝是万乘之尊是什么意思
乘,是指四匹马拉的车 。在秦代以前,各国的官员拥有爵位的就会有一定的封地 。诸侯的封地叫做国 , 大夫公卿的封地叫做家 。这也是“国家”这个名字的由来 。而一般大夫公卿的封地家只有兵车千乘,而较大的诸侯的封地“国”较大的有兵车万乘 。而对较大的国君王的称呼就有了“万乘之尊” 。到了后来的秦朝以后这种称呼就只是用在天子的身上了 。
庄子·外篇·在宥的原文一、出自战国时期孟子、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孟子》一书,原文如下: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
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
曰:“若是 , 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
曰:“不动心有道乎?”
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 。不受于褐宽博 , 亦不受于万乘之君 。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无严诸侯 。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 。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 , 是畏三军者也 。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 , 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 , 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
二、翻译:
公孙丑问:“先生您要是担任齐国的卿相大官,能得到推行您的道路 , 虽然由此而成就霸道和王道,不异于古之霸王之君矣 。象这样,您会动心吗?”
孟子说:“不 , 我四十岁后就不动心了 。”
公孙丑说:“若是这样,先生比孟贲要强多了 。”
孟子说:“做到这个并不难,告子做到不动心比我还要早 。”
公孙丑问:“做到不动心有什么决窍吗?”
孟子说:“有 , 北宫黝培养勇气的方法是,肌肤被刺破而不屈服,看见可怕的不逃避,即使有一根毫毛被别人伤害,也觉得犹如在广庭大众下遭到鞭打一样,他不受制于贫贱的人,也不受制于大国的君主;把刺杀大国君主看作如同刺杀普通平民一样;他不尊敬诸侯 , 受到辱骂必然要回骂 。
孟施舍培养勇气的方法又不同,他说:‘在失败的情况下还要看到胜利,如果估量敌方的强弱而后前进 , 思虑胜败后才交锋,就是害怕敌方的三军 。我怎么能因为必胜才战斗?我只要无所畏惧就行了 。’孟施舍象曾子,北宫黝象子夏 。这两个人的勇气,不知道谁更好些,然而孟施舍却能遵守约定 。
从前曾子告诉子襄说‘你崇尚勇敢吗?我曾经听孔子说过大的勇敢 , 反躬自问而不退缩,虽然是平民,我也不恐惧;反躬自问而退缩 , 虽然有千万人,我也前往 。’孟施舍保持无所畏惧的态度,又不如曾子之遵守约定了 。”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 , 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上》,《富贵不能*》,《鱼我所欲也》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 , 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 。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 。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 , 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 。
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 。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 。孟子的“井田制”理想 , 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 , 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
原文如下: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 。在之也者,恐天下之*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 。天下不*其性 , 不迁其德 , 有治天下者哉?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 。
夫不恬不愉 。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 , 天下无之 。
人大喜邪 , 毗于阳;大怒邪 , 毗于阴 。阴阳并毗 , 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 。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 。
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 , 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 。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 。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而且说明邪,是*于色也;说聪邪,是*于声也;说仁邪,是乱于德也;说义邪,是悖于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说乐邪,是相于*也;说圣邪,是相于艺也;说知邪,是相于疵也 。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 。
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 , 乃始脔卷獊囊而乱天下也 。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 。甚矣,天下之惑也!岂直过也而去之邪!乃齐戒以言之,跪坐以进之,鼓歌以儛之 。吾若是何哉!
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 。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故贵以身于为天下 , 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 。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 , 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 , 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 , 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 。
吾又何暇治天下哉!崔瞿问于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藏人心?”老聃曰:“女慎,无撄人心 。人心排下而进上 , 上下囚杀 , 淖约柔乎刚强,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 。其居也 , 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 。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
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胈,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 。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 。然犹有不胜也 。尧于是放灌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峗,流共工于幽都,此不胜天下也 。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骇矣 。
下有桀、跖 , 上有曾、史 , 而儒墨毕起 。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 。于是乎斤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 。天下脊脊大乱 , 罪在撄人心 。故贤者伏处大山嵁岩之下,而万乘之君忧栗乎庙堂之上 。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形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 。意 , 甚矣哉!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椄槢也,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故曰:绝圣弃知 , 而天下大治 。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 。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 。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 。
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 , 草木不待黄而落 , 日月之光益以荒矣 , 而佞人之心翦翦者 , 又奚足以语至道!”黄帝退 , 捐天下 , 筑特室 , 席白茅 , 闲居三月,复往邀之 。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
广成子蹶然而起 , 曰:“善哉问乎!来 , 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 , 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慎女内 , 闭女外,多知为败 。
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 。天地有官,阴阳有藏 。慎守女身 , 物将自壮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
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曰:“来!余语女: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 。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 , 上见光而下为土 。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 。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 。
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 。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 。鸿蒙方将拊脾雀跃而游 。云将见之 , 倘然止,贽然立,曰:“叟何人邪?叟何为此?”鸿蒙拊脾雀跃不辍,对云将曰:“游!”云将曰:“朕愿有问也 。”鸿蒙仰而视云将曰:“吁!”云将曰:“天气不和 , 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 。
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 , 为之奈何?”鸿蒙拊脾雀跃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云将不得问 。又三年,东游,过有宋之野,而适遭鸿蒙 。云将大喜,行趋而进曰:“天忘朕邪?天忘朕邪?”
再拜稽首 , 愿闻于鸿蒙 。鸿蒙曰:“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 。朕又何知!”云将曰:“朕也自以为猖狂 , 而民随予所往;朕也不得已于民,今则民之放也!愿闻一言 。”
鸿蒙曰:“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 , 灾及草木,祸及止虫 。意!治人之过也 。”云将曰:“然则吾奈何?”鸿蒙曰:“意!毒哉!仙仙乎归矣!”云将曰:“吾遇天难,愿闻一言 。”
鸿蒙曰:“意!心养!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 。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 。解心释神,莫然无魂 。万物云云 , 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 。浑浑沌沌,终身不离 。
若彼知之 , 乃是离之 。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 。”云将曰:“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 。躬身求之,乃今得也 。”再拜稽首,起辞而行 。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 。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 , 以出乎众为心也 。夫以出乎众为心者 , 曷常出乎众哉?因众以宁所闻 , 不如众技众矣 。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乎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 。此以人之国侥幸也 。几何侥幸而不丧人之国乎?
其存人之国也,无万分之一;而丧人之国也 , 一不成而万有余丧矣!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夫有土者,有大物也 。有大物者,不可以物 。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 , 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 。独有之人 , 是之谓至贵 。
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 , 尽其所怀,为天下配 。处乎无响 。行乎无方 。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 , 出入无旁,与日无始 。颂论形躯 , 合乎大同 。大同而无己 。无己,恶乎得有有 。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 。
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匿而不可不为者,事也;粗而不可不陈者,法也;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亲而不可不广者 , 仁也;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 。
故圣人观于天而不助,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谋 , 会于仁而不恃,薄于义而不积 , 应于礼而不讳,接于事而不辞,齐于法而不乱 , 恃于民而不轻,因于物而不去 。物者莫足为也 , 而不可不为 。不明于天者,不纯于德;不通于道者,无自而可;不明于道者,悲夫!
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天道之与人道也 , 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
译文:
只听说听任天下安然自在地发展,没有听说要对天下进行治理 。听任天下自在地发展 , 是因为担忧人们超越了原本的真性;宽容不迫各得其所,是因为担忧人们改变了自然的常态 。天下人不超越原本的真性,不改变自然的常态,哪里用得着治理天下呢!
从前唐尧治理天下,使天下人欣喜若狂人人都为有其真性而欢乐,这就不安宁了;当年夏桀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忧心不已人人都为有其真性而痛苦,这就不欢快了 。不安宁与不欢快,都不是人们生活和处世的常态 。不合于自然的常态而可以长久存在 , 天下是没有的 。
人们过度欢欣,定会损伤阳气;人们过度愤怒,定会损伤阴气 。
阴与阳相互侵害,四时就不会顺应而至,寒暑也就不会调和形成,这恐怕反倒会伤害自身吧!使人喜怒失却常态,居处没有定规,考虑问题不得要领,办什么事都半途失去章法,于是天下就开始出现种种不平,而后便产生盗跖、曾参、史?等各各不同的行为和作法 。
所以,动员天下所有力量来奖励人们行善也嫌不够,动员天下所有力量来惩戒劣迹也嫌不足 , 因此天下虽很大仍不足以用来赏善罚恶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始终是喋喋不休地把赏善罚恶当作当政之急务,他们又哪里有心思去安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真情呢!
而且,喜好目明吗,这是沉溺于五彩;喜好耳聪吗 , 这是沉溺于声乐;喜好仁爱吗,这是扰乱人的自然常态;喜好道义吗,这是违反事物的常理;喜好礼仪吗,这就助长了繁琐的技巧;喜好音乐吗 , 这就助长了*乐;喜好圣智吗,这就助长了技艺;喜好智巧吗,这就助长了琐细之差的争辩 。
天下人想要安定自然赋予的真情和本性,这八种作法 , 存留可以,丢弃也可以;天下人不想安定自然赋予的真情和本性 , 这八种作法,就会成为拳曲不伸、扰攘纷争的因素而迷乱天下了 。可是,天下人竟然会尊崇它 , 珍惜它,天下人为其所迷惑竟达到如此地步!
这种种现象岂只是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呀!人们还虔诚地谈论它,恭敬地传颂它,欢欣地供奉它,对此我将能够怎么样呢!
所以,君子不得已而居于统治天下的地位,那就不如一切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方才能使天下人保有人类自然的本性与真情 。正因为这样 , 看重自身甚于看重统驭天下的人 , 便可以把天下交给他;爱护自身甚于爱护统驭天下之事的人,便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
也正因为这样,君子倘能不敞露心中的灵气,不表明自己的才华和智巧,那就会安然不动而精神腾飞,默默深沉而撼人至深 , 精神活动合乎天理,从容自如顺应自然而万事万物都像炊烟游尘那样自由自在 。我又何须分出心思去治理天下?。?
崔瞿子向老聃请教:“不治理天下 , 怎么能使人心向善?”老聃回答说:“你应谨慎而不要随意扰乱人心 。人们的心情总是压抑便消沉颓丧而得志便趾高气扬,不过消沉颓丧或者趾高气扬都象是受到拘禁和伤害一样自累自苦,唯有柔弱顺应能软化刚强 。
端方而棱角外露容易受到挫折和伤害 , 情绪激烈时像熊熊大火,情绪低落时像凛凛寒冰 。内心变化格外迅速转眼间再次巡游四海之外,静处时深幽宁寂,活动时腾跃高天 。
骄矜不禁而无所拘系的,恐怕就只是人的内心活动吧!“当年黄帝开始用仁义来扰乱人心,尧和舜于是疲于奔波而腿上无肉、胫上秃毛,用以养育天下众多的形体,满心焦虑地推行仁义,并耗费心血来制定法度 。
然而他还是未能治理好天下 。此后尧将欢兜放逐到南方的崇山 , 将三苗放逐到西北的三峗,将共工放逐到北方的幽都,这些就是没能治理好天下的明证 。延续到夏、商、周三代更是多方面地惊扰了天下的人民,下有夏桀、盗跖之流,上有曾参、史?之流,而儒家和墨家的争辩又全面展开 。
这样一来或喜或怒相互猜疑,或愚或智相互欺诈 , 或善或恶相互责难 , 或妄或信相互讥刺,因而天下也就逐渐衰败了;基本观念和生活态度如此不同,人类的自然本性散乱了,天下都追求智巧,百姓中便纷争迭起 。
于是用斧锯之类的刑具来制裁他们,用绳墨之类的法度来规范他们,用椎凿之类的肉刑来惩处他们 。天下相互践踏而大乱 , 罪在扰乱了人心 。因此贤能的人隐居于高山深谷之下 , 而帝王诸侯忧心如焚战栗在朝堂之上 。
当今之世,遭受杀害的人尸体一个压着一个,带着脚镣手铐而坐大牢的人一个挨着一个,受到刑具伤害的人更是举目皆然 , 而儒家墨家竟然在枷锁和羁绊中挥手舞臂地奋力争辩 。唉,真是太过份了!他们不知心愧、不识羞耻竟然达到这等地步!
我不知道那所谓的圣智不是脚镣手铐上用作连接左右两部分的插木,我也不明白那所谓的仁义不是枷锁上用作加固的孔穴和木拴,又怎么知道曾参和史?之流不是夏桀和盗跖的先导!所以说 , ‘断绝圣人,抛弃智慧,天下就会得到治理而太平无事’ 。”
黄帝做了十九年天子,诏令通行天下,听说广成子居住在空同山上 , 特意前往拜见他,说:“我听说先生已经通晓至道,冒昧地请教至道的精华 。我一心想获取天地的灵气 , 用来帮助五谷生长,用来养育百姓 。
我又希望能主宰阴阳 , 从而使众多生灵遂心地成长,对此我将怎么办?”广成子回答说:“你所想问的,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你所想主宰的,是万事万物的残留 。自从你治理天下,天上的云气不等到聚集就下起雨来,地上的草木不等到枯黄就飘落凋零,太阳和月亮的光亮也渐渐地晦暗下来 。
然而谗谄的小人心地是那么偏狭和恶劣,又怎么能够谈论大道!”黄帝听了这一席话便退了回来,弃置朝政,筑起清心寂智的静室,铺着洁白的茅草 , 谢绝交往独居三月,再次前往求教 。
广成子头朝南地躺着 , 黄帝则顺着下方,双膝着地匍匐向前 , 叩头着地行了大礼后问道:“听说先生已经通晓至道,冒昧地请教,修养自身怎么样才能活得长久?”广成子急速地挺身而起,说:“问得好?。±?nbsp;, 我告诉给你至道 。
至道的精髓,幽深渺远;至道的至极 , 晦暗沉寂 。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听,持守精神保持宁静,形体自然顺应正道 。一定要保持宁寂和清静 , 不要使身形疲累劳苦,不要使精神动荡恍惚,这样就可以长生 。
眼睛什么也没看见,耳朵什么也没听到,内心什么也不知晓,这样你的精神定能持守你的形体,形体也就长生 。小心谨慎地摒除一切思虑,封闭起对外的一切感官 , 智巧太盛定然招致败亡 。我帮助你达到最光明的境地,直达那阳气的本原 。我帮助你进入到幽深渺远的大门,直达那阴气的本原 。
天和地都各有主宰 , 阴和阳都各有府藏,谨慎地守护你的身形,万物将会自然地成长 。我持守着浑一的大道而又处于阴阳二气调谐的境界,所以我修身至今已经一千二百年 , 而我的身形还从不曾有过衰老 。”黄帝再次行了大礼叩头至地说:“先生真可说是跟自然混而为一了!”
广成子又说:“来,我告诉你 。宇宙间的事物是没有穷尽的,然而人们却认为有个尽头;宇宙间的事物是不可能探测的 , 然而人们却认为有个极限 。掌握了我所说的道的人 , 在上可以成为皇帝,在下可以成为王侯;不能掌握我所说的道的人,在上只能见到日月的光亮,在下只能化为土块 。
如今万物昌盛可都生于土地又返归土地,所以我将离你而去,进入那没有穷尽的大门 , 从而遨游于没有极限的原野 。我将与日月同光 , 我将与天地共存 。向着我而来 , 我无所觉察!背着我而去 , 我无所在意!人们恐怕都要死去,而我还独自留下来吗?”
云将到东方巡游,经过神木扶摇的枝旁恰巧遇上了鸿蒙 。鸿蒙正拍着大腿像雀儿一样跳跃游乐 。云将见鸿蒙那般模样,惊疑地停下来,纹丝不动地站着,说:“老先生是什么人呀!你老先生为什么这般动作?”鸿蒙拍着大腿不停地跳跃,对云将说:“自在地游乐!”
云将说:“我想向你请教 。”鸿蒙抬起头来看了看云将道:“哎!”云将说:“天上之气不和谐 , 地上之气郁结了,阴、阳、风、雨、晦、明六气不调和,四时变化不合节令 。如今我希望调谐六气之精华来养育众生灵,对此将怎么办?”
鸿蒙拍着大腿掉过头去,说:“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云将得不到回答 。
过了三年,云将再次到东方巡游,经过宋国的原野恰巧又遇到了鸿蒙 。云将大喜,快步来到近前说:“你老先生忘记了我吗?你老先生忘记了我吗?”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希望得到鸿蒙的指教 。鸿蒙说:“自由自在地遨游,不知道追求什么;漫不经心地随意活动,不知道往哪里去 。
游乐人纷纷攘攘,观赏那绝无虚假的情景;我又能知道什么!”云将说:“我自以为能够随心地活动,人民也都跟着我走;我不得已而对人民有所亲近,如今却为人民所效仿 。我希望能聆听您的一言教诲 。”鸿蒙说:“扰乱自然的常规,违背事物的真情,整个自然的变化不能顺应形成 。
离散群居的野兽,飞翔的鸟儿都夜鸣,灾害波及草木 , 祸患波及昆虫 。唉,这都是治理天下的过错!”云将问:“这样,那么我将怎么办?”鸿蒙说:“唉,你受到的毒害实在太深?。∧慊故蔷驼饷椿厝グ?。”云将说:“我遇见你实在不容易,恳切希望能听到你的指教 。”
鸿蒙说:“唉!修身养性 。你只须处心于无为之境 , 万物会自然地有所变化 。忘却你的形体,废弃你的智慧,让伦理和万物一块儿遗忘 。混同于茫茫的自然之气,解除思虑释放精神,像死灰一样木然地没有魂灵 。
万物纷杂繁多,全都各自回归本性 , 各自回归本性却是出自无心 , 浑然无知保持本真 , 终身不得背违;假如有所感知,就是背离本真 。不要询问它们的名称,不要窥测它们的实情,万物本是自然地生长 。”
云将说:“你把对待外物和对待自我的要领传授给我,你把清心寂神的方法晓谕给我;我亲身探求大道,如今方才有所领悟 。”叩头至地再次行了大礼,起身告别而去 。
世俗人都喜欢别人跟自己相同而讨厌别人跟自己不一样 。希望别人跟自己相同 , 不希望别人跟自己不一样的人,总是把出人头地当作自己主要的内心追求 。那些一心只想出人头地的人,何尝又能够真正超出众人呢!
随顺众人之意当然能够得到安宁,可是个人的所闻总不如众人的技艺多才智高 。希图治理邦国的人,必定是贪取夏、商、周三代帝王之利而又看不到这样做的后患的人 。这样做是凭借统治国家的权力贪求个人的侥幸,而贪求个人的侥幸而不至于丧失国家统治权力的又有多少呢!
他们中能够保存国家的 , 不到万分之一,而丧失国家的,自身一无所成而且还会留下许多祸患 。可悲呀,拥有土地的统治者是何等的不聪明!
拥有土地的国君,必然拥有众多的物品 。拥有众多的物品却不可以受外物所役使,使用外物而不为外物所役使,所以能够主宰天下万物 。明白了拥有外物又能主宰外物的人本身就不是物,岂只是治理天下百姓而已?。?
这样的人已经能往来于天地四方,游乐于整个世界,独自无拘无束地去 , 又自由自在地来,这样的人就叫做拥有万物而又超脱于万物 。拥有万物而又超脱于万物的人,这就称得上是至高无上的贵人 。
至贵之人的教诲,就好像形躯对于身影,传声对于回响 。有提问就有应答 , 竭尽自己所能,为天下人的提问作出应答 。
处心于没有声响的境界,活动在变化不定的地方,引领着人们往返于纷扰的世界,从而遨游在无始无终的浩渺之境,或出或进都无须依傍,像跟随太阳那样周而复始地没有尽头;容颜、谈吐和身形躯体均和众人一样,大家都是一样也就无所谓自身 。
无所谓自身,哪里用得着据有各种物象!看到了自身和各种物象的存在,这是过去的君子;看不到自身的各种物象的存在,这就跟永恒的天地结成了朋友 。
低贱然而不可不听任的,是万物;卑微然而不可不随顺的,是百姓;不显眼然而不可不去做的,是事情;不周全然而不可不陈述的 , 是可供效法的言论;距离遥远但又不可不恪守的,是道义 。
亲近然而不可不扩展的,是仁爱;细末的小节不可不累积的 , 是礼仪;顺依其性然而不可不尊崇的,是德;本于一气然而不可不变化的 , 是道;神妙莫测然而不可不顺应的,是自然 。
所以圣人观察自然的神妙却不去帮助 , 成就了无暇的修养却不受拘束,行动出于道却不是事先有所考虑,符合仁的要求却并不有所依赖,接近了道义却不积不留 , 应合礼仪却不回避,接触琐事却不推迟,同于法度而不肆行妄为,依靠百姓而不随意役使,遵循事物变化的规律而不轻率离弃 。
万事万物均不可强为,但又不可不为 。不明白自然的演变和规律,也就不会具备纯正的修养;不通晓道的人,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办成 。不通晓道的人,可悲?。?
什么叫做道?有天道,有人道 。无所事事无所作为却处于崇高地位的,这就是天道,事必躬亲有所作为而积劳累苦的,这就是人道 。君王就是天道,臣下就是人道 。天道跟人道比较,相差实在太远 , 不能不细加体察 。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此篇以“无为”二字作线,言性命,言人心,皆见其不得不无为处 。末反覆辨论 , 见无为中之所为不相妨碍,与一味幻空断灭者不同 。参之《论语》“无为而治”一章主意,无甚差别 。
此庄叟实落经济 , 可与吾儒相通者也 。文之段落变化,顿挫耸秀,议论奇横,理窟精深 , 笔底烟霞,胸中造化,非读万卷者不敢仰视 。(清林云铭《庄子因》)
首尾数千言,一气呵成,议论英伟雄?。穹嬷蓖钢奖?。……其中模写民物之情、圣贤饥溺之情、进圣贤以修己安人之情,处处精神飞动,使黄帝、尧、舜已当太平之日 , 犹若脊脊有所不安,文字有力如此 。
而在一篇之中 , 则又如浮云之过太空,并笔墨痕俱消 , 但见首尾呼应,紧炼汪洋 , 神光一片 。(清方人杰《庄子读本》)
【古代都说皇帝是万乘之尊是什么意思】参考资料:
-庄子·外篇·在宥
推荐阅读
- “辛”的组词有哪些?
- 羞花闭月沉鱼落雁是谁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 古代的“五音”与汉语拼音的声母如何对应归类?
- 中国历代著名的文人的姓名 中国古代著名文人名字
- 中国公认十大美男
- 古代百姓最幸福的三个朝代是哪三个朝代 大汉、大唐、大宋上榜
- 李重茂退位后谁当皇帝?李重茂与李隆基什么关系?
- 罗隐哪个朝代的 罗隐哪个朝代的诗人
- 古代一两银子是现代多少钱?沈万三20亿两白银多钱?
- 都说那蝴蝶恋上花的美是什么歌 都说那蝴蝶恋上花的美是何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