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生平故事介绍,朱元璋的身世之谜


“说凤阳,道凤阳 , 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自从这首歌谣在大江南北广泛传唱以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凤阳人已经众所周知,就连《辞海》中也讲朱元璋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 。朱元璋的籍贯似乎已成定论 。但事实上,至今在江苏的句容、盱眙、沛县等地,也流传着朱元璋是当地人的不同说法 。那么朱元璋的籍贯究竟在哪里呢?
关于朱元璋的籍贯,赞同者最多的是“钟离东乡说” 。据《明史》记载,“太祖讳元璋 , 字国瑞 , 朱姓 。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 。父世珍 , 始迁濠州之钟离 。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据说 , 朱元璋原本是沛县农民的后代,祖籍在沛县 。北宋末年,金人南犯中原,世代居住在沛县的一个名叫朱百六的穷苦农民,带着夫人胡氏和儿子朱四五、朱四九南渡长江,迁徙到了金陵句容通德乡的朱家巷落户,以种田为生 。
朱四九娶了一位侯家女儿,生下四个儿子,即朱初一、朱初二、朱初五、朱初十 。到宋末元初时,朱家已沦落为“淘金户” , 专为元朝统治者开采金银等贵重器物 。朱初一见在句容难以生存,便带着夫人与12岁的大儿子朱五一、8岁的小儿子朱五四向淮北逃亡,由于泗州一带荒地较多,就在泗州的盱眙津里镇定居下来 , 以农耕为生 。后朱五四娶陈氏,由于生活艰难,又迁徙至安徽灵璧县,最后至濠州钟离的东乡,又至西乡,在太平乡孤庄村安定下来 。
朱元璋画像
朱五四到钟离之前,已生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分别叫重四、重六、重七,朱五一生有重一、重二、重三、重五四个儿子,等到朱元璋出生时,就取名叫重八 。在古代,由于缺乏文化 , 穷苦人家的孩子取名字不易,一般按照日子和辈分,以数字取名 。直到朱元璋长大以后,才给自己取了正式的名字叫兴宗 , 后又改为元璋,字国瑞 。而他登基的年号是洪武,后人遂又称其为洪武皇帝,在凤阳一带,人们则称他为朱洪武 。
自从做了皇帝,朱元璋出生的村庄就被尊称为赵府村 , 又称灵迹村或灵迹乡 。据史书传言,朱元璋出生的时候有不少祥异的天象 。在他出生的前一天晚上,母亲陈氏梦见自己在屋子南边干活时,从西北方向来一个头戴黄冠、身穿红袍,有着长胡子的道士,从院里一堆麦糠中取出一颗白药丸,给陈氏吃下 。陈氏醒后嘴里还有一股香气,第二天就在二郎庙生下了朱元璋,二郎庙旁边的山冈亦得名为跃龙冈,又称孕龙基 。
万历三十年(1602)在此立碑,上书跃龙冈,残碑至今仍在 。据说朱元璋生下来时,红光耀天,接连闪现了几天映红了整个庙宇和附近的山,人们都很诧异 。朱元璋称帝后,就将那片山命名为明光山,至今安徽省有明光市和明光镇,地名便是来源于此 。当然,从今天科学的观点来看,这些说法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说明皇帝受命于天 。
朱元璋剧照
事实上,朱元璋出生时家境十分艰难,就连包裹婴儿的衣物也是从河里捞起的破红绸布 , 只是到了后来的传说中,就变成了附近二郎庙的和尚抱朱元璋在河里洗澡时 , 河中突然浮起一方红罗,便为他裹身,称为“红罗幛” 。对于“钟离东乡说”,一般在正史记载中都是持此说法,像明成祖时的大学士解缙著的《天潢玉牒》和怀素的《皇陵碑》中也都如此认为 。
【朱元璋生平故事介绍,朱元璋的身世之谜】第二种看法是清朝初期的大学者查继佐在私人撰写的明史《罪惟录》里提出的 。他认为,朱元璋的父亲因为家道中落,迁徙到了江苏盱眙的五河乡,在这里生下了朱元璋,这就是“盱眙县五河说” 。对这一假说,曾经有学者根据《盱眙县志》进行了考证,经过推断认定,在元代 , 盱眙并没有五河这个乡,反倒是在盱眙邻近的今安徽境内有个五河县 。
第三种说法认为朱元璋出生于盱眙县太平乡的明光山二郎庙旁,明人王文录写的《龙兴慈记》、高岱的《鸿猷录》及明清两代的《盱眙县志》都赞同这一说法 , 上面提到的许多灵异传说皆由此而来 。作为证据,成于明朝万历年间的盱眙县志就自称为《帝里盱眙县志》,其首卷更是开宗明义曰:《圣迹志》 。
这一说法虽与第一种“钟离东乡说”有出入,但事实上在明清时代,明光处于盱眙县与临淮县交界处,二地的连接非常紧密 , 因此也有可能在元朝时明光确实属于钟离东乡 。不过问题是,根据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 明光在明清时期一直是在盱眙县境内,从未隶属过钟离 , 也即后来的凤阳 。
根据几种不同说法综合分析推断,朱元璋的出生地在盱眙太平乡二郎庙附近似乎最为可信 。这一带就是今天安徽明光市明东乡的赵府村,而不是钟离东乡即今天的凤阳东北 。当时太平乡虽然属于盱眙 , 但是邻近钟离,所以后来朱元璋的父母很有可能带着他西迁到不远的钟离东乡 。钟离作为朱元璋的崛起之地和父母葬地 , 只能算做第二故乡 。朱元璋在为其父母作的《明皇陵之碑》中就称钟离是“寓居是方”,并且朱元璋父亲在盱眙居住了四十多年,朱元璋本人又生在盱眙 , 从情理上说,他的籍贯应该是盱眙县太平乡 。
以上都是以朱元璋的出生地为籍贯的争论 。按照我国的说法 , 籍贯指本人的原籍,一般都是按照祖籍去填写的 , 因此朱元璋的籍贯又有“句容说” 。据学者介绍,20世纪80年代,曾有民间文艺工作者在江苏句容县收集到这样一首民谣,其中唱道:“句容蛮 , 句容蛮,提到句容就胆寒,小小的神仙张邋遢 , 大大的状元李春芳,阴间的皇帝朱元璋,阳间皇帝张祠山 。”句容人数百年来一直宣称朱元璋是他们本地人,这里所指的就是朱元璋的祖籍,是毋庸置疑的 。
1363年 , 朱元璋在句容立朱氏世德之碑,在碑文中他自称朱家出自金陵的句容 , 地名朱家巷,在通德乡,祖墓都在朱家巷 , 元初的时候,祖父朱初一作为淘金户赔纳不起官府的税负,而丢弃房屋土地逃离句容 , 去盱眙垦荒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句容县通德乡朱家巷是朱元璋祖籍一事还被再次提起 , 并引出了一连串的动静,因为当时曾有一个句容籍的官员上奏嘉靖皇帝 , 说句容是皇上的祖籍,要求加封该地 。
说到这里,我们还不能不提一下朱元璋的远籍 。由于出身贫寒 , 朱元璋能够上追的祖先只有五代,这在普通百姓自然没有什么 , 但是,作为帝王之家,按照中国古代的礼制,皇帝要立始祖庙祭祀祖先,就必须追溯到远祖 。据说在朱元璋做皇帝后,就曾有官员提出以朱熹(新安籍 , 今安徽徽州地区)为祖先 。
后来朱元璋接见一个新安籍的朱姓官员时,就问过他是否朱熹的后代,结果这个官员非常惶恐地说“臣自有臣祖”,言外之意是他与朱元璋不是同一个祖先 , 而新安朱姓均出自朱熹 。为此,朱元璋很伤感 , 就将这一提法作罢 。此事反映出在朱元璋的远籍问题上也存在着争议 。
据有关学者们的研究介绍,朱元璋的远籍目前也有三种说法:一是沛地说 , 一是丹徒说,一是山东仙源说 。
吴晗的《朱元璋传》认为朱元璋的较远的祖籍是沛县,至今在当地还有这样的说法 , 而较早在《明史》中也有明确的记载 。这里的沛,据认为是指郡望 , 它源自汉代的沛郡,应是今天的安徽濉溪县西北一带 。明初解缙的《大明帝典》认为朱元璋“始居丹徒”,但是这一说法在清代潘柽章的《国史考异》中已经为人所辩驳,难以确证 。
明朝承休端惠王的《统宗绳蛰录》,作为明宗室藩府的记录,它追溯朱元璋的祖先是“汉时山东兖州府仙源县兴贤乡人” 。据今天的学者考订,仙源即今天的山东曲阜县境内 。这一说法 , 从朱氏皇族的世系记述上来说来龙去脉最为完备且详细,与朱氏世德之碑的记载也没有冲突,因此为不少学者所肯定 。
籍贯是中国人尊祖敬宗观念体系中的一件大事 , 作为九五之尊的帝王,在籍贯问题上自然要慎之又慎,正因为如此 , 才会在朱元璋的籍贯问题上出现这么多的争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