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内人士曝厨柜的成本可以下浮3%以上


专家支招:橱柜价格差异的原因解析
为什么厨柜的市场价格比红木家具还贵?这个疑问已经困扰了“消费者”近16年之久 。如果不了解原因,即可简单的下结论:“厨柜是暴利产品”!其实不尽其然 。看似暴利,厨柜商并不能全部获得比较离谱的“增值部份” 。
材料、生产制造、税收、折旧、水电、人工和销售等费用的总和,形成了厨柜的实际成本 , 加上企业“毛利润”就是现在的市场价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厨柜公司”制定市场价的过程(和无奈的成份):
第一:没有规律、没有过渡“通用和标准”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厨柜厂商”并不知道“浪费多少”?“损耗多少”?在作坊式形态下,每一个服务流程都可能造成浪费和损耗(甚至返工重做、赔钱) 。这种不可预见的不确定因素,迫使厂家只能预加“足以弥补损耗和浪费的毛利润” 。(一般预加30%不等),这一预加部分,厨柜厂商并不能全部获得,获取的比率通常取决于“成功率” 。由经验、设计员和工人的熟练程度所左右 。因此,厨柜公司之间,仍处于比拼经验和团队熟练程度的十分初级的阶段 。导致不能提前精确的核算成本 。
【行业内人士曝厨柜的成本可以下浮3%以上】第二:“一米多少钱”?就是这一特殊初级阶段的“产物” 。由于没有形成有秩序的规律,自然还没有具体的“卖”的对象和度、量、衡单位 。只能采取十分模糊的“一米”作为“卖”的单位 。可见 , 不透明、不公开、也无从“比较和检验”的“一米”,延缓了市场和消费者的成熟,个中有太多奥秘,太多变数和不确定因素 。
(相关链接:欧洲和日本等均以“单柜”作为计价单位,然后形成“套”的总价 , 便于理解、便于预算、也便于横向进行“性能价格比” 。)
(一)高端高价远离成本和价值的显著特征:
表面视觉效果①:有豪华而较大的展厅 , 展厅内的厨柜展品和衬托这些展品的辅助装饰品,给人以良好的印象,人为的精雕细琢,尽显高档、奢华,很有卖相,容易使人动心 。
表面感受和印象②:当客户咨询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商业的、空洞的、抽象的”宣传导向很多(尤如购买一件“一目了然”的完整的商品 。比如啤酒、化妆品之类的快速消费品) 。对于厨柜的复杂性,以及“做订单服务时”的关键技术要素只字不提,或者提得很少 。(诸如:厨柜的标准工艺和结构?怎样的工艺和结构才能保障质量和承重能力?厨柜和台面的相互关系?厨柜依靠什么保障安装“完好”?等等)
对安装不会有自信③:没有章法的厨柜“订单”的服务次序 , 使“终端现场安装”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和死穴,尤其是偏重于“表面包装形象”的“高价厨柜”,侧重于“接单”的“上半场” , 做订单直至“发装”的“下半场”,则往往“力不从心” 。因此 , 厨柜的“表里不一”,“前后不一” , “反差巨大”的通病是普通现象,往往使亲身体验“前后过程”的消费者,产生巨大的心里落差 。
反差是由产业落后所决定的④:这一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是由“手工作坊式”的落后加工过程所决定的,没有销售对象,没有设计规律,没有加工流程和次序 。一切都没有通用性和统一性的章法和规律,“安装”时,面目全非是不可回避的必然结果 。因此“高档高价”则仅仅是商业需要的“产品定位” 。
品质是体现价值和价格的重要前提⑤:“手工艺”不能确保“品质”的稳定性 , 装不起来(或者返工补救)的厨柜,可以理解为“质量不稳定” 。消费者是以“安装完毕以后”的厨柜,作为“品质认定”的依据 , 因此,没有“质量稳定性”的厨柜 , 至少不能认为“高档”,也不能卖高价,因为,没有“品质稳定性”的厨柜 , 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 , 因此,“包装”而形成品牌的商业技巧,不具有“产品”的根基 。
点评和结论:
(1)“高档”是“展厅”,是“展示样品”的表象,不是客户购买的,在家里厨房内安装完毕以后真正体现“品质精良”的厨柜 。因此“高档高价”只仅仅是一种主观定位,不代表实际“价值” 。
(2)展示品和客户厨房里获得的厨柜在“作坊式业态下”,不可能形成“表里一致的 , 高度统一” 。混乱无章的流程,千变万化的不可预见的变故,使厨柜厂商没有依据和理由诠释“品质” 。因此,产业改造和革命是唯一出路 。
(3)作为具有16年专业经历的视角:所谓高档,高价厨柜,并没有工艺、结构,“安装成功率”等等任何优势可言 。由此可以评估“损耗和浪费”等不确定成本部份,预计毛利润的比例相当惊人,约:100%--300% 。(由于损耗等因素 , 这部份毛利,该厂商并不能全部获得) 。
(二)看似价格数字较低廉的厨柜:
分析“低价”的理由和原因①:任何一种商品,形成“性价比”优势,一定要具备四个条件:第一,先进的产业和商业模式,第二,产能效率高,制造成本低 。第三 , 通用和标准的运营流程,具有“效率成本”优势 , 第四,规模效应 。我们注意到,一般以“低价” , “团购价”,“超级低价”的表现形式进行宣传导向的“厨柜”,不具有上述任何一个前提条件 。
为什么会产生“价格低”的错觉:在不具备“性价比”优势的前提下 , 确实“标”了一个数字较低的价格,无非有几种可能:第一,几个人的小作坊 , 没有管理成本,没有机械折旧成本,没有组织架构完善的成本支出 。将原材料和工资等正常费用相加,再加点利润 , 就是“卖价” 。第二,不是“一般纳税人”企业 , 没有计算正常税收成本和劳动保障成本,第三,买便宜的材料 , 用便宜的人工,租便宜的“工场间” , 第四,没有设施,设备投资 , 具有“夫妻老婆店”的机动灵活性 。第五,可能“前低后高”,在结算总价时,再层层加价 。一米多少钱本身就十分模糊 , 变故很大,奥秘很多 。“良好的服务”也往往能加价成功 。
上述五点,可能兼而有之,是上述因素集中起来的一种“市场表现形式” 。至今为止,似乎仍然有市场 。因为,消费者需要便宜,但不一定知道“便宜的理由”,也不一定能透视“看似便宜,其实不然”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