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建安文学和领军人物曹操


01建安时代和建安作家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 建安年间是从公元196年到220年 。文学史上的建安文学大体上是指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至魏明帝太和六年(232)间,即汉末魏初以建安为中心的这一段时间 。
汉献帝初年 , 曹操王粲这一批作家已经开始创作 。
这个时段,连年战乱,军阀火并 , 曹操平定了北方 。在建安13年,曹操南下东吴,在赤壁受到挫折,此后就出现了魏蜀吴三方对立的局面,这时候大规模的战争就基本结束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逐渐的恢复了正常 。
后来,曹丕正式取代汉朝 , 建立魏,这就是正式的进入了三国时代 。
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是由战乱分裂走向相对安定 。在这样一个时代,文人亲身经历了苦难,同时又怀抱建功立业,削平战乱的思想 。
建安文学主要集中在北方,曹操在平定北方的过程当中,大力招揽文士,这些文士有些是谋士,像郭嘉 , 荀予,还有一部分就是纯粹的文人 。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也喜欢文学,这样就是曹操的封地,邺城,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
建安文人以三曹为领袖 , 主要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以及蔡琰、繁钦、杨修、吴质、应璩、祢衡、缪袭等 。
这就是所谓的三曹七子 。孔融辈分比较大,他不是曹操的下属 , 孔融也把它列为七子,但他不属于邺下文人集团 。
02建安风骨
刘勰《文心雕龙》: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磺橹纾?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 。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 。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
诗产生感染力,诗抒发情志的关键 , 主要是要有风 。而遣词造句,要有骨 。情包含着风,有一种感染力,就像着人的形体,人体包含着气,没有风,人就像死人一样,没有生气,人只有肉没有骨头,也立不起来 。所以,语言要有力量,就需要有骨,文章要有感染力,就要有风 。风骨之力,是从形式到内容,能够感染人,打动人 。
“风”主要指内容方面的感染力,“骨”主要指语言方面刚健有力 。钟嵘《诗品序》:
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 , 郁为文栋;刘桢、王粲 , 为其羽冀 。次有攀龙托凤 , 自致于属车者 , 盖将百计 。彬彬之盛 , 大备于时矣!尔后陵迟衰微,讫于有晋 。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永嘉时,贵黄、老,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之风尽矣 。
用此来形容建安文学的特征 。建安风骨,来形容建安文学 。
“建安风骨”具体来说,主要是指当时的作家在作品中大力表现时代苦难、民生忧患以及自己削平战乱、恢复国家统一的抱负 , 作品内容充实,感情沉郁,形成慷慨悲凉、刚健清新的风格 。
《文心雕龙·时序》:
观其时文 , 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
这说明了什么是建安风骨,主要是基于现实,表现时代忧患 。
03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
崇尚自然通脱 。建安时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逐渐动摇,道家和其它思想开始流行,作家的思想、行为,都趋向于自然真率,不拘一格,表现于作品,便产生了通脱的文风,形成崇尚个性和真情的创作意识 。
鲁迅说 , 所谓通脱,就是讲话自由随便的意思 。这个时期就是由于人们思想解放,思想比较自由,所以写文章,就很随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曹氏父子在这方面起了带头作用 。
追求华丽的文风 。汉末文人,人们生活态度发生了变化,不拘小节,追求享乐,在审美趣味上开始崇尚华丽,喜欢创作和欣赏富于形式美的东西 。到了曹丕的时代,文学创作已开始背离政治教化和实用功利的目的 , 转而去满足精神享乐的需求 。华丽文风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盛行起来 。
浓厚的生命意识 。王瑶先生曾说:“我们念魏晋人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能激动人心的,便是那在诗中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与感情 。”(《中古文学史论》)这种浓厚的生命意识 , 是构成建安文学的悲凉沉郁之气的主要原因 。
建安作家经常感慨个人生命的短促与脆弱,他们喜欢描写人生的痛苦与忧患,还把同情倾注于那些遭遇不幸的弱小者身上,为他们的命运叹惜,这种生命意识,构成了建安文学的悲凉沉郁的特点 。
任气使才的创作方法 。《文心雕龙·明诗》说:建安诗人“慷慨以任气 , 磊落以使才”,任气使才的创作特点与建安作家的创作背景有关,又受到当时崇尚自然通脱,追求率情任性的风气影响 。它的创作原则体现了道家重自然、重个性的价值取向,它是汉魏之际人的自我意识高涨的表现 。
表现自我,挥洒才气,这样才能创作出精彩的作品 。归根到底 , 还是道家的思想 。
04曹操与建安文学
曹操(155—220) , 字孟德 , 小字阿瞒 。曹操是邺下文人集团的领袖,也是建安文学局面的开创者 。
他的父亲曹松是宦官的养子,可是曹操少时读儒家的作品,通过举孝廉进入仕途,后来又在平定汉末动乱 , 又平定北方,成为当时实际上的统治者,他是这样一个经历,所以在他身上有儒家文人的一面 , 也有军阀豪强的一面 。
他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
他的思想不拘一格,除了信奉儒家之外 , 还崇尚道家,崇尚自然,另外由于他多年率领军队,主持国家政治,还有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 。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不用严明的法律 , 不能够在乱世当中去统率军队,治理国家 。
曹操和建安文学的关系非常的密切,他不仅是建安文学当中最重要的作家,同时,也可以说是建安文学局面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他不仅自己在创作上很有成就,而且大量的招揽文士,鼓励创作 。
05曹操的诗歌
曹操诗歌现存二十余首,这些作品的总特点是 慷慨悲凉,古直沉雄 。
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
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
刘熙载《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 , 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
这一方面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抱负,性格刚毅,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苦闷苦难,体现了他面对时代苦难 , 内心的苦闷 。他的作品,质朴自然,苍劲有力 , 气象雄浑,感情深沉 。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44建安文学和领军人物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非常生动的笔墨,描写大海的自然状况 。人生感慨,悲凉苍劲 。
曹操开创了建安诗人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传统 。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
军合力不齐 , 踌躇而雁行 。
势利使人争 , 嗣还自相戕 。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
白骨露於野 , 千里无鸡鸣 。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曹操亲身经历,有情而发 。这简直就是诗史 。给后面文人开了一个新例,用乐府题材写新诗 。
曹操乐府诗各体皆工,但以四言最佳 。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
越陌度阡 , 枉用相存 。契阔谈? ,心念旧恩 。
月明星?。谌的戏?。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 天下归心 。
表达建功立业的理想 。语言通俗浅显 。用酒来解除人生的悲忧 。期待出谋划策之人 。找不到归属,以鸟喻人,渴望贤才 。感情深沉曲折,情调悲凉 , 但是,总体来说,整个感情基调,又是昂扬奋发的 。这些地方体现了曹操四言诗的特点 。
06曹操的散文
曹操的散文在散文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的散文诗的基本特点是清峻、通脱,表现了曹操的思想和人格 。清峻以崇实尚用为基础 , 它和来自道家的通脱都趋向于直言无忌,不拘一格,因而在曹操笔下统一起来 。
鲁迅曾说,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 。
他的文章和汉朝的散文,风格有了很大的不同 。表现了曹操的人格,他崇尚道家,做事随便,不拘一格,所以,写文章也很随便,有什么就说什么 。
同时 , 又很清峻,严厉简约 。
曹操的与政治无关的文章笔锋便常带感情 。如《祀故太尉桥玄文》中说:
殂逝之后 , 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 , 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匪谓灵忿 , 能诒己疾,怀旧惟顾,念之凄怆 。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 。裁致薄奠,公其尚飨!
桥玄是曹操的忘年交桥玄,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他把当时开玩笑的话,都写入到了祭文里面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