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全文和译文!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 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 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 故君子慎其独也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 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 , 鲜能知味也 。”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子曰:“回之为人也 , 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 , 中庸不可能也 。”
子路问强 ,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 , 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 , 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 , 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
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 , 察乎天地 。
白话释义: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 。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 , 可离开的就不是道 。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 。
隐蔽时也会被人发现 , 细微处也会昭著,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慎重 。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 。表露出来但合干法度 , 这叫做和 。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 。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 , 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
孔子说:“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小人的言行却违反中庸 。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因为君子的言行时刻都不偏不倚 。小人的言行违反中庸 , 因为小人的言行无所顾忌、无所畏惧 。”
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境界,人们很少能够长期实行它 。”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被实行,我是知晓的?。河兄腔鄣娜俗龅锰郑?愚昧的人达不到它 。中庸之道不能被发扬 , 我是知晓的?。合兔鞯娜俗龅锰?,不贤明的人达不到它 。这就好像人没有不吃饭的,但能够品尝滋味的人却非常少 。”
孔子说:“恐怕中庸之道是不能实施的了 。”
孔子说:“舜是有大智慧?。∷不堆是蚁不渡蟛炷切┣辰幕埃?他隐瞒别人的坏处,表扬别人的好处 。他掌握好两个极端,对人民使用折中的办法 , 这就是为何他被尊称为舜?。?
孔子说:“人们都说‘我是有智慧的’,但他们被驱使而落入鱼网、木笼和陷阱之中,却不知道躲闪 。人们都说‘我是有智慧的’ , 但他们选择了中庸之道,却不能坚持一个月 。”
孔子说:“颜回是这样做人的,他选择了中庸之道 。得到一条善理 , 他就牢牢记在心上而不失掉它 。”
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公正治理的,爵位俸禄是可以辞掉的,利刃是可以踩上去的,只是中庸之道不容易实行 。”
子路问什么是强大 。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大呢?还是北方的强大呢?或者是你所认为的强大?用宽容温柔的态度去教化,对无理的行为不施行报复 , 这是南方的强大,君子就属于这类 。头枕武器、盔甲睡觉,死不反悔,这是北方的强大,强悍的人属于这一类 。
因此,君子要随和但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强大!独立而不偏不倚 , 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国家政治晦暗,至死不变节,这才是强大的!”
孔子说:“追求生僻的道理 , 行为荒诞不经,后代对此会有所称述,但我不这样去做 。君子依循中庸之道行事,半途而废,而我是不会停止的 。君子依靠中庸之道行事,虽然在世上声迹少闻,不为人知,但不后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
君子所奉行的道既广大又精微 。黎民百姓虽然愚昧但还是可以知道它的,但至于最高境界的道,即使圣人也有不知晓的地方 。普通百姓虽然不贤明,但还是可以实行它,但至于最高境界的道 , 即使圣人也有不能做到的地方 。天地如此之大,但人仍有不满意的地方 。
因此,君子说的“大”,天下都载不起;君子说的“小”,天下都不能够理解 。《诗经》上说:“鸢在天空上飞翔 , 鱼在深水处跳跃 。”这是说君子的中庸之道在天地上下之间都是显豁的 。君子所奉行的道,发端于普通百姓,在达到最高境界时便彰著于天地之间 。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子思的《中庸》 。
扩展资料:
《中庸》的后世影响:
《中庸》是儒家经典 , 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 位于“四书”次位,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 。中庸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
《中庸》在西汉时被戴圣整理并编入《礼记》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儒道合一、佛道流行的时代新趋势,有学者把儒家的“中庸”与道家“无为”联系起来,为“尚俭”立据,但影响有限 。如刘劭在《人物志》中将“中庸”作为一种极高德行来推广 , 把“中庸”列为最完美之“情性” 。
据记载,当时伴随着佛家“格义”学说的流行,还有引佛家义理释解“中庸”的著作出现 。唐代李翱将《中庸》尊为经书 , 撰有《中庸说》,提出了一个《中庸》的传承谱系,并与佛家心性之学相糅合,阐发与弘扬《中庸》儒家天命性道学说 。
他将传承《中庸》的本意弘扬性命之说为己任,在糅合佛儒观念的基础上 , 用佛家“不动心”的理论来诠释儒家“诚”的内涵,不仅由此建构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 同时,其融汇佛家与儒家的心性学说为一体 , 对于后来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宋代以来,《中庸》逐步确立了儒家经典地位,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宋真宗年间,曾将《中庸》一书作为科考的内容;宋仁宗时,还对新中的进士颁赐《中庸》一书以为奖励 。
北宋程颢、程颐首先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同等看待,并行同列,提高了《中庸》的儒学地位和社会影响,为《中庸》成为宋明道学问世的理论基?。倭说缆?。
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与《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编成《四书章句集注》;南宋嘉定五年(1212),《四书章句集注》被晋封为“国学”,“四书”的官方地位被正式确立,《中庸》遂正式升格为儒家经典 。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钦定为科举出题用书 。明成祖为《四书五经大全》御笔作序,颁行天下 , 成为明代科举取士的唯一准则 。清代,“四书五经”仍是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必考书目 。
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地位也随之不断被抬升,达到了它的至高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统治集团的御用工具和理论依据 。
? ?
【《中庸》的全文和译文!】
推荐阅读
- 伊一疯狂干活被吴彦祖怼?
- 朱智贤的代表作《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课程有哪些
- 《W两个世界》将被翻拍中国版
- 清明节高速免费吗
- 文言文《鸟说》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 《我和祖父的园子》评课
- 《阿拉德之怒》固定攻击怎么提升?
-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
- 《普通人用AI创作爆款内容指南》
- 卡萨帝引领潮流,打造家居美学新高度:《平嵌一体洗衣机、干衣机》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