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角怎么读
1、棱角拼音:[ léng jiǎo ]
2、通过追溯本词语的起源,从韩愈的《南山》到计六奇《明季北略·郑鄤始末》,循序渐进的讲述该词语的发展历程 。也给与了词语在各个领域的运用方法及词义的不同解释 。
3、基本信息
棱和角:河沟里的石头多半没有棱角 。
比喻显露出来的锋芒:他很有心计,但表面不露棱角 。
物体上不同方向的两个平面连接的部分:见棱见角,桌子棱 。
指物体的边角或尖角 。
韩愈《南山》诗:“晴明出棱角,缕脉碎分绣 。”
指锋芒,显露出来的才干 。
计六奇《明季北略·郑鄤始末》:“在廷在野,岁月均也,棱角不无太露 。” 4、基本解释
[edges and corners;refractory angle]∶棱与角
[pointedness]∶比喻器物的尖利部分;外露出来的才干
棱角太露
[arris;aris]∶物体上两个平面相交而形成的尖角
5、详细解释
(1)物体的边角或尖角 。
唐 韩愈 《南山诗》:“晴明出棱角,缕脉碎分绣 。老舍 《四世同堂》五十:“他完全变了,变成个瘪太阳,嘬腮梆,而棱角分明的脸 。一些杂乱无章的胡子遮住了嘴 。
峻青 《秋色赋·女英雄孙玉敏》:“在上妇女识字班的时候,她总是比别人早早的就到了学校,在学校的院子里 , 用断桌子腿顺着棱角就瞄起来:跪式、立式、卧式 。”
艾青 《向太阳》诗:“一群穿着被煤烟弄脏了的衣服的工人扛抬着一架机器--金属的棱角闪着白光 。”
黄蓓佳《心声》:“眉毛也是粗粗黑黑的,嘴巴棱角分明 , 模样有点像男孩子 。”
(2)比喻人所显露出来的锋芒 。
清 计六奇 《明季北略·郑鄤本末》:“在廷在野,岁月均也,棱角不无太露 。”
杨朔 《十年》:“ 周大爷 忍泣吞声 , 一辈子受的这类苦楚,数也数不清,就把他磨得没一点棱角,只要能讨好人,尽量讨好 。”
(3)物体的边角或尖角 。
唐 韩愈 《南山诗》:“晴明出稜角,缕脉碎分绣 。”一本作“ 棱 ” 。
宋 梅尧臣 《和端式上人十咏·寒溪石》:“水鸟立稜角,渊鱼游穴罅 。”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觚者稜也,有稜角也 。”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桥西草堂,右由露台一带,土气积郁,叠以黄石,嶙峋稜角 。”
(4)比喻人的锋芒 。
宋 富弼 《韩国华神道碑》:“以监察御史召,弹击有稜角 。”
(5)喻指事物的端倪 。
《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原来贤弟用此一段苦心,成全大事 。况我与你同榻数年,不露一毫棱角,真乃节孝兼全,女中丈夫,可敬可羡 。”
论魏碑方横之书写1、蟠天际地:蟠:遍及;际:到 。指从天到地无所不在 。形容气势博大 。
2、心高气硬:气:指气势或气质 。心比天高,气性骄傲 。形容态度傲慢,自以为高人一等 。3、堂而皇之:堂皇:官署的大堂 , 引申为气势盛大的样子 。形容端正庄严或雄伟有气派 。也指表面上庄严正大,堂堂正正 , 实际却不然 。
4、声势浩大:声势:声威和气势;浩:广大 。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 。
5、吞牛之气:形容气势很盛 。
6、避其锐气: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 。避开敌人的旺盛气势,等敌人疲惫松懈时再狠狠打击 。
7、气势熏灼:熏灼:用烟熏,用火灼 。拿气势压制人家 。形容气势极盛 , 威逼他人 。
8、唐哉皇哉:形容规模宏伟,气势盛大 。也用于贬义,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的样子 。
9、气吞斗牛:斗、牛:牵牛星和北斗星 。气势可以吞没星斗 。形容气魄宏大 。
10、摇山振岳:岳:高大的山 。把高山都振动了 。形容气势很大 。
11、跌宕昭彰:跌宕:放纵不拘;昭彰:昭著,明显 。指气势放纵不拘 , 文意显明 。
12、凤翥龙翔:翥:鸟向上飞;翔:盘旋飞翔 。龙飞凤舞,形容气势非凡 。
13、笔扫千军:形容笔力雄健,如同有横扫千军万马的气势 。
14、称斤注两:形容只注重小节而没有气势 。
15、笔底龙蛇:犹言笔走龙蛇 。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
16、见棱见角:有棱有角 。喻人的气势 , 个性表现很强 。
17、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 。
18、龙蛇飞动:仿佛龙飞腾,蛇游动 。形容书法气势奔放 , 笔力劲健 。
19、欱野歕山:欱:吮吸;歕:同“喷” , 吹气 。吮吸原野,吹动山岳 。比喻气势盛大 。
20、望风披靡:披靡:草木随风倒伏 。草一遇到风就倒伏了 。比喻军队毫无斗志,老远看到对方的气势很盛,没有交锋就溃散了 。
21、硬语盘空:硬:遒劲有力的语句;盘:盘旋 。遒劲
有力的语文盘旋在天空中 。形容文章的气势雄伟,矫健有力 。
22、英雄欺人:拿杰出人物的名声和气势吓人 。
23、左旋右抽:旋:回旋 。左边的御者旋回车马,右边的勇士拔刀刺杀 。形容作战时的气势 。24、徜徉恣肆:形容文章挥洒自如,气势豪放 。
25、声张势厉:指声威气势盛大显赫 。
26、风樯阵马:樯:船上用的桅杆 。风中的樯帆 , 阵上的战马 。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 。27、阵马风樯:樯:船上用的桅杆 。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 。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 。28、潮鸣电挚:极言气势大、速度快 。
29、函牛之鼎:函:包含,包容 。能容纳一头牛的大鼎 。形容气势宏大 。
30、杀气腾腾:杀气:凶恶的气势;腾腾:气势旺盛的样子 。形容充满了要杀人的凶狠气势 。
魏碑见棱见角之方笔,是刀工任意为之,还是按原墨迹镌刻的,历来争论不休 。笔者从书法史,从文字演变的历史提出隶书、魏碑、唐楷横画收笔规律,揭示了魏碑之书写方法 。现将这一研究成果公诸于众,以求方家教正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一、方笔墨迹与刀工
文献资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 。书学研究,必须缜密,必须有充分的证据 。卢辅圣曾说过一句很中肯的话:“有的学者搞了一辈子的研究,由于关键的文献资料没有看到 , 导致其整个研究变成了空中阁楼 。”1
2010年夏天,笔者去敦煌进行文化艺术考察 , 在敦煌藏经洞展览室,看到了墨迹《论语卷二?郑玄注》墨迹,此件作品虽无年代纪年,但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演变来看,当是南北朝时期的书法 , 特征显著 。
《论语卷二?郑玄注》墨迹,尺幅大小与16开纸差不多 , 17竖行,大字占1行,小字两行占一行,共600余字左右 。此墨迹特点是没有隶意的楷书,应是出自文人之手,是南北书风的结合、大字小字的结合、方笔圆笔的结合 。
此件写在纸上的墨迹 , 与《龙门二十品》(石刻)、与高昌砖志(写在砖上的墨迹) , 有一个共同的用笔特点:许多字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多呈方棱和锐角 , 转折处用斜方角顿折 。这是纯粹的魏碑方笔 。说明写出见棱见角的字是毛笔本身的功能 , 是书家通过一定的技法比较自如地写出犹如刀刻的书法效果 。它雄辩地证明,方笔的书写是毛笔自身的功能完全可以实现的 。
“写手刻手论”,是近三百年来书法家们争论的焦点 。由于没有发现魏碑的墨迹,加之我们又不能用毛笔再现魏碑方厚雄浑的风格,因此,有的更加认定魏碑方笔是刀工所为 。随着考古的发现和历史文献的发掘,特别是敦煌墨迹的发现,汉简帛书墨迹的发现 , 为书刻研究提供了准确的时间、空间和定位,为研究碑学打开了大门 。因此我们必须用运用新的文献资料、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过去的结论 。王玉池先生曾经提出过一个重要论断 , 他认为“古人很可能曾经使用过一种简便易行的执笔和书写方法,比较自然地写出了如《始平公》那样犹如刀刻般的书写效果 , 但这种方法早已失传了 。”2因此,探索已失传的笔法是还魏碑本来面目的关键所在 。
二、刀工忠于原作
历史上对魏碑方笔微词颇多,其主要认为碑刻方笔是刻工任意凿刻所致,非书丹本来面目,比如凿刻圆笔为省事,常改为方折便是 。认为龙门造像的字,给人感觉是方峻挺拔,但又生硬刻板,棱角分明,其方笔应是由刻工造成的 。
书法有优劣,刻工水准参差不齐,这是不言而喻,不辨自明的道理 。刻碑以来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为什么魏碑体这种书风,只在那个历史阶段流传?华人德云:“随北魏消亡而消失?前后流行了四十年,随即沉寂湮没了一千年”3 。为什么工匠们上千年来也没再刻出方笔呢?
刻碑帖,是一项将书法艺术和凿刻技巧融为一体的技艺,它要求把原作的用笔和刻石(木)的运刀结合在一起,刀痕恰好地表达墨迹 , 刻得形神兼备 。由于刻工与拓工的高超技术,它的拓本一向被认为“下真迹一等” 。马子云是碑帖专家,他在《碑的概论与碑帖之分》中讲,“据一名刻手谈,刻时如能以原墨迹对照着刻,就能把字的精神的百分之九十五刻出来 。”4
沙孟海先生认为,一个好刻工,“刻字,用刀刻,很自然笔之有方角 。如果保持毛笔的圆势就难,要保持毛笔偃仰向背,柔润细腻的笔意,则难而尤难 。”5
按沙老的刻工标准来衡量,《始平公造像记》应是高手所写、高手所刻的杰作 。此碑书法笔法无不表现得惟妙惟肖,方笔的挺拔厚重,圆笔的灵动圆润 , 连点都刻得顾盼有情,诸如避就、顾盼、向背、偏侧、意连、救应、方圆、曲直、大小、疏密、奇正、形神,都再现了书者的技术情感,再现了书者的书写风格,再现了书者的神气、霸气,骨力洞达,力能扛鼎,令人佩服和感叹 。
孙伯翔先生认为,“刻工只能刻其表,那里边的东西,他是绝对刻不出来的,《始平公造像记》方中有厚的东西,那种厚重感刻工没法代替,朱义章绝对是一个书法高手,这点我敢肯定 。”6
三、方笔笔法失传
笔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编篡《北魏书法大字典》7时,就关注到了东魏、西魏与前北魏时期的书风完全不一样 。从北魏足以代表时代特征的方雄浑厚的洛阳体,到东、西魏,北齐、北周之际,书风发生了急剧变化 。
汉末字体演变 , 隶书、隶楷、楷书流传有序,隶楷相参 。进入到北魏,魏碑楷书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形成独特的风格 。康有为称赞魏碑有“十美”:“魄力雄强 , 气象浑穆 , 笔法跳跃 , 点画峻厚,意态奇异 , 精神飞动,兴趣酣足,古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满 。”8
东魏西魏书法发生了奇异的变化 。丧失了北魏时期自然、刚毅、峻厚的特征,出现了隶书的笔画,真、隶夹杂在一起了 。其代表作《李仲璇修孔子庙碑》(541年) , 《曹子建碑》(593年),《唐邕写经记》,突然出现了大量的异体字、别体字,使文字纷繁混杂 。技巧不纯的汉隶式真书与隶化合体,一些整字式偏旁随便杂揉篆隶形体,使得书体极不统一 。这种极不正常的演变过程,造成了书法史上的断层 。康有为云:“人不能复为方重之笔 , 千年来几于夔之不祀也” 。9北魏传统几乎中断 。
四、方笔横画的演变
楷书来源于草隶及汉代各类草写 。楷书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收笔时上挑的笔法,逐步发展演变为具有草体笔画,隶书遗痕,而又有今楷特征的复合性书体 。
自汉以来 , 隶书已逐渐向楷书转化,其过渡颇为缓慢 。历经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重点集中在横画收笔处(因为它是书写中的节奏点,又能引带后面的笔画 。)这一字体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隶书:字型扁,其左右波磔,极端铺展,横画平行,起笔斩钉截铁,这种“折刀头”是汉隶、隶楷、楷书的基本用笔特色 。收笔“燕尾式”(用一个动作写成),横画则含有波势逐步加重尾部笔力 。形成汉隶蚕头燕尾式隶书 。
第二阶段:早期楷书:如东汉末,东牌楼简牍墨书 , 长横右端收笔做顿按并含下垂之状 。左尖细 , 右重顿(用一个动作完成),显然有助于和下一笔画或下一字的顺接 。
注释:
1、摘自在《书法》2001年第十期6页
2、摘自《书谱》1984年第二期 王玉池《从高昌砖志谈魏碑》
3、摘自《中国书法》2000年第六期 华人德《论魏碑体》
4、摘自《书与画》第四期
5、摘自《两晋南北朝书迹写体与刻体》(1987年第四期《书谱》)
6、摘自《<张猛龙>笔法解析》(1999年第一期《中国书法》)
7、编纂《北魏书法大字典》大型工具书,对北魏至隋时期的书法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收集碑帖1100余种,首文字头4300个编纂而成,相当于四册《草字编》的规模 。例如“魏”字多达450个,各个异同 。多家出版社给予高度评价 。
8、摘自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9、摘自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四、方笔横画的演变
楷书来源于草隶及汉代各类草写 。楷书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收笔时上挑的笔法,逐步发展演变为具有草体笔画,隶书遗痕,而又有今楷特征的复合性书体 。
自汉以来,隶书已逐渐向楷书转化,其过渡颇为缓慢 。历经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重点集中在横画收笔处(因为它是书写中的节奏点 , 又能引带后面的笔画 。)这一字体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隶书:字型扁,其左右波磔,极端铺展,横画平行,起笔斩钉截铁,这种“折刀头”是汉隶、隶楷、楷书的基本用笔特色 。收笔“燕尾式”(用一个动作写成),横画则含有波势逐步加重尾部笔力 。形成汉隶蚕头燕尾式隶书 。
第二阶段:早期楷书:如东汉末,东牌楼简牍墨书,长横右端收笔做顿按并含下垂之状 。左尖细,右重顿(用一个动作完成),显然有助于和下一笔画或下一字的顺接 。
第三阶段:魏碑:《始平公造像记》(498年)率先脱尽隶法(但隶意犹存) 。完成了从隶书到楷书的演变历程,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 。横画成上斜状(隶书则平行)向右下收笔(隶书则右上收笔),魏碑横画收笔应是一个动作,当时书写仅是为实用,并无心作为书法创作 。
隶书由横势发展为竖势,衍变出楷、行、草字体,是书法史上重大变革 。
现在写唐楷、魏碑,用的是同一个方法 。横的写法过于强调书写时起行收三段,尤过于关注收笔 。收笔处用四个动作,4是驻笔 , 5向右下,6略驻笔,7回笔收锋 。
魏晋书法收笔不甚讲究(只一个动作),多强调中段(铺毫用笔) 。唐楷书法强调收笔动作(四个动作),中段略细(提按用笔) 。
从文字便于书写的角度来讲,隶书写起来比篆书快捷 。人们后来发现,隶书的燕尾虽具有装饰性,但影响书写速度,为了便捷,于是逐渐改变这种笔势收敛波挑 。楷书横画收笔呈下方出锋 , 较前更便捷 。
去掉“燕尾”的楷书有五大好处:一是简捷便利,二是流畅,三是有草意动感,四是由横势变纵势,五是促成草书、行书字体的产生 。
隶书横画向右上收笔 , 中段铺毫 。收笔一个动作(横势) 。
魏碑横画向右下收笔,中段铺毫(隶意犹存),收笔一个动作(纵势) 。
唐楷横画向笔画内收笔,中间提按(脱尽隶意) , 收笔四个动作(裹势) 。
唐楷在横画收笔用四个动作存在的问题:
1、由于动作不简约,有描、摹、填、画的倾向 。
2、影响下一笔画,气不贯,不流畅,破坏了笔力 。
3、不够自然,变成追求尽善尽美的做作 。
4、有程式化、规范化、美术化倾向 , 使书法成为一种纯粹性技巧的重复 , 会平庸乏味(由颜字规范成宋体美术字) 。
欧阳中石先生认为:“写过唐碑之后 ?入规矩难,一旦规矩即成 , 再完全摆脱也非常不易 。”10
唐耕余在《笔阵图蜉化阶段及其内容》中说,“古人未讲(书法)之前,先有(书势)卫恒、索靖虽讲书势而不言法 。书势者,书论之起点,亦为形成字体之初步 , 更为用笔原始之动机,字体与用笔都由顺势而来 。”11
书“势”是字形初步形成的关键,也是笔法崇尚简约的原始动机,更使书法形成动感 , 气到势成 。起笔容易收笔难,难在收笔后而回到原笔锋 , 为下一笔做准备,笔锋特别顺 。认真观察一下古代的优秀作品,秘密就在这里 。唐楷因收笔动作繁杂,法度森严,过度强调收笔,藏头护尾,力在字中 , 破坏了笔势,从而导致书法“不复能变,专讲结构,几若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欧虞褚薛?笔法虽未尽亡,然浇淳散朴,古意已离 。而颜柳迭奏,澌灭尽矣!”12
魏碑书家们长期受“馆阁体”的影响和帖学的束缚 , 用写唐楷的笔法来写魏碑,形成了清代“帖学化”、“唐楷化”的魏碑书法 。
繁缛的法规 , 扼杀了书法的艺术生命,奠定了封闭式理论的深厚基?。由咸拼幕己褪导?巩固了书法创作稳定性框架 。这一框架延续了上千年 , 至今没有人敢从根本上去否定它,动摇它 。根深蒂固的惯性,错误地认为这就是传统的用笔方法,最后导致“馆阁体”的产生,使书法走进了死胡同 。几位清代碑学大家,功力精湛,今人无可望其项背,但也没能用毛笔再现魏碑方笔雄浑的风格,而又怀疑魏碑方笔是刀工任意凿刻所为 。
唐前、唐后是书法史重要的分水岭,唐后古法已荡然无存 , 用唐楷方法写魏碑之路是行不通的 。
五、工具导致书风变革
宋以前的毛笔正如杨文涛所说的:“均重以紫毫,笔管并不粗大,笔毫却很短粗,有四项标准:心柱硬,覆毛?。馑谱叮?齐似凿,其笔心柱硬甚至笔毛中心有物如枣木之核,故称枣之笔” 。13
宋以后,毛笔发生很大变化 , 制笔工艺一反旧习 , 逐渐趋向长锋,向软熟、虚锋、散锋、软毫等方向发展,致使书风发生一系列变化 。
我们在临习历代碑帖时,很少从古人使用的工具与字迹关系上去考察,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与事实不符 。用什么笔 , 对写出的风格至关重要 。长锋与短锋,笔毛的软、硬 , 在提按转折之处必然形成不同的风格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 , 必先利其器 。”书写工具的选择尤为重要 。
笔者在写《始平公造像记》和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只有用有笔肚的笔才能表现出《始平公造像记》那样的方笔见棱见角的风格 。
朱义章站在书法变革的关键时刻,以深厚的艺术修养,大胆变革笔法,写出了斩钉截铁,棱角分明,霸气十足的方笔魏碑 。《始平公造像记》结字紧密 , 密不透风,为了整体的需求,就必须创新笔法 。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力度,把笔毫向下按,增加笔毫的宽度,朱义章为此首创了三分用笔 。
所谓“分”笔即毫锋从二分之一(笔肚)向下再分三等份,每一份为一分笔 。宋徽宗瘦金体用一分笔 , 褚遂良墨痕纤丽用一分半笔 , 欧阳询字迹险劲用二分笔 。只有用三分笔才能写出雄劲浑厚的风格 。朱义章挖掘了毛笔自身潜在的功能,把毛笔的功能从笔尖、笔腰、笔根发挥到了极致 , 是书法史上的重大突破 。从二分笔到三分笔,虽然只是往下按的程度多一分,却迈出了前人无法跨越的一步 。
如皮球浮在水面上,你往下按,按的力度小 , 他反弹小 。要把皮球整个按到水里 , 你必须加大力度 。一松手瞬间皮球必然会反弹出水,而且会超出按的程度,这是物理现象 。同理笔按得越深,要求控制笔的腕力越大,驾驭的技能越高 。
长锋笔细长没有笔肚,腰性?。?弹力差,若重按则毫锋弯而不起,枯索而力散写不出棱角分明的字 。导致写粗笔立时出现偏锋,写横时,锋尖实际是在横画的上边运行 , 而不是画中间 , 写出的笔画扁片 。
中锋行笔时笔锋沿着点画线运行,始终居于中线,笔毫的墨汁均匀渗开,笔画质感浑厚 。
写方笔画必须用铺毫 。如魏碑,侧锋起笔后,笔端着力于纸除用锋毫自然弹力外 。还给锋端增加适当外力,以增强锋端自然发力,逆锋得势 , 因锋的上下两部分触纸 , 受力有异 , 笔毫顺势铺开 。笔毫铺开的方向与笔画的方向一致(沿着中线运行) 。笔画浑厚,证明方笔铺毫也是中锋用笔 。
陈振濂先生在《线?艺术的精灵》一文中指出:“书法线条必须具有立体感,中锋用笔,墨如?黍米珠?,反对偏薄轻佻 。这些在任何时候都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艺术目标,正是有了这一目标,才会有中侧锋、藏露锋、方折、圆转笔法、辅毫等一系列书法用笔体系存在的意义”14 。
《始平公造像记》的精髓在厚不在方 。厚怎样体现,就是把字写“鼓”了,坚持中锋用笔这个根本 。写方容易写厚难,长锋笔因无笔肚,导致写宽笔画时、写横时 , 大多锋尖容易在横画的上边运行,而不是笔画中间,形成侧锋用笔,不出立体感,这也是写不出雄浑刚健风格的主要原因 。
《始平公造像记》坚持中锋用笔,并敢于使用侧锋,使之有机结合 , 才形成棱角分明,斩钉截铁,浑厚华滋,霸气十足的方笔 , 成为魏碑方笔的代表 。
【棱角怎么读】 倘若用长锋笔,王羲之写不出《兰亭序》;假使朱义章用长锋笔,同样也不会有见棱角的方笔 。可见,选择什么样的笔写魏碑是关键 。长锋 , 短锋,各有优劣 。其实质是哪一个时代,以哪一种笔法作为学书的基础和准则的问题 。
推荐阅读
- 这蓝色怎么调出来?
- qq空间限制 qq空间限制访问怎么设置
- 怎么看名字是否旺你
- 东方cardtd 东方cardtd赞助怎么用
- 淘客优品怎么样
- 淘宝直通车怎么玩的效果大吗
- 速卖通新店铺如何引流引流技巧分享怎么写
- 迈腾trip怎么跟km同步
- 汽车m档是什么档 怎么用的
- 2024淘宝双十一88VIP大额券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