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d是什么意思的缩写


【lsd是什么意思的缩写】D-麦角酸二乙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也称为“麦角二乙酰胺”,常简称为“LSD”,是一种强烈的半人工致幻剂 。LSD的一次典型剂量只有100微克,仅相当于一粒沙子重量的十分之一 。LSD能造成使用者4到12小时的感官、感觉、记忆和自我意识的强烈化与变化,可作化学武器使用 。扩展资料LSD由麦角酸中合而成,对氧气、紫外线与氯十分敏感(尤其是当LSD处于液态时) 。纯净的LSD是一种无色、无气味,味微苦的固体 。LSD一般口服,通常以某种吸取物质吸取LSD后再服用该物(比如用吸墨纸、方糖或明胶吸取LSD后再将该吸取物放入口中),不过也可以通过食物或饮料来服用 。在所有的'服用方法中,LSD都是无味的 。在英国、美国、澳洲、新西兰和大部分欧洲国家,这药物都是非法的 。
L.S.D是麦角酸二乙酰胺的缩写,始于德国,它是从麦角真菌中提出的麦角酸与其它物质合成而得 。化学家艾伯特·霍夫曼把它第一次合成是在1938年,他在进行一项有关于麦角碱类复合物的大型研究计划时,无意中将原本分装在两支试管中的溶液混合在一起,结果发生了神奇的反应,一种完全不同的物质被合成了出来,它无色、无嗅、无味 , 就像清澈的纯水,这就是L.S.D 。
L.S.D是麦角酸二乙酰胺的缩写 , 始于德国,它是从麦角真菌中提出的麦角酸与其它物质合成而得 。第一次合成是在1938年,1943年有一位化学家偶然吞服了L.S.D才发现其独特的作用 , 当他吞服后开始经历现在称之为“旅游”(指精神恍惚)过程时,他感到眩晕、对光感受强烈 。当他合上双眼 , 他看到了连串极其生动活泼、充满幻想色彩的图案,并像万花筒里见到的一样不断变幻着斑斓的色彩,此过程大体持续两小时 。口服时平均有效剂量为30~50微克,高剂量时产生的作用可持续10~12小时 。迷幻剂的常规剂量约为100~200微克 。作试验的服用者,在达到一定的耐受程度之后,可以服用高达2000微克的剂量 。60年代进入非法市场时,一般是将其滴在一些能吸收的物品如方糖、吸墨水纸和药理上惰性的粉末(这种粉末然后被用来充填空的明胶胶囊)等基质上 。在交易市场上常见的剂量形式是所谓的窗格 , 即常见的剂量形式是各种大小、形状的小药丸、片剂或者胶囊,颜色有米色、白色或彩色 。迷幻剂本身则常是无色、无味、无嗅的液体 。片剂的含量相差很大,从20~500微克不等,但最流行的一种直径为1.6毫米的圆形片剂含量较一致,约为100微克 。吸毒者常把自服迷幻剂称作“滴酸” 。80年代,纸型剂量在非法市场上很常见 , 此时的纸型剂量与原先的不同 。原先的纸型剂量是先将迷幻剂滴到纸上制成,而新的纸型剂量是将预先印好的纸张浸入迷幻剂溶液制得,这样含量较一致 , 每片呈正方形,大小约5平方毫米 , 含量30~50微克 。迄今发现的浸过迷幻剂的药纸有各种各样的设计,包括抽象艺术和动画、邮票和纹身花纹,这些新的设计,特别受青年吸毒者的欢迎 。精神药物麦角酸二乙基酰胺25号,它是一种烈性药物,只要服用微小剂量就可以刺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这种药物是一种寄生在黑麦上的麦角中提取出来的 。1938年,阿尔贝·霍夫曼博士用人工合成方法制造而获得成功 。麦角酸二乙基酰胺,又名麦角酰二乙胺,这种分离出来的化合物,是当时27种同族化合物中的第25位,因此得名麦角酸二乙基酰胺25号 。它由麦角酸和仲酰胺(又名二乙基酰胺)合成而得,刚制成时无色无味,呈液体状态 , 一定时间后变成微白色的结晶体 。麦角酸二乙基酰胺25号常用剂量是80~120微克,致死量目前还不清楚(如有的服用20~25微克有反应,而有服用3000微克仍未见可怕症状) , 尚未发现对此药物的机体上瘾者 。服用后一般30~60分钟到达血液循环 , 不久被散布到全身各部位细胞中,脑细胞中沉积很少,大部分沉积于小肠、肝脾及肾脏内(脑细胞中只沉积2%),而后被肌体一点一点地排泄掉 。注射这种毒品,30~60分钟便出现早期反应,两小时后最为严重,6小时后基本上就不再发展,其病理作用时间可保持到12小时左右 。麦角酸二乙基酰胺在人体的早期反应是:视觉增强,呈青绿色的暖色调,情绪不稳,幻觉多变,周围物品成了幻想的东西,轮廓外形夸张,距离拉长或缩短,明暗对比立体感增强,视觉极速变化不规律 。麦角酸二乙基酰胺能提高听觉、嗅觉和触觉的敏感性,借助这种药物,人们可以感受到音乐,借助光线可以听到声音 。注射麦角酸二乙基酰胺产生欣快现象并能使人增强活力,欣快现象的表现体现在安静或喧闹,大哭不止 。增强活力是指感到一种近于狂妄自大的自信力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