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如盖矣”出自哪里?

出自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项脊轩志》 。
节选如下: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
译文如下:
庭院里有一株枇杷树 , 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挺拔高大,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 。
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 , 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 , 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 。前四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当时归有光18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 。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 , 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
作品赏析
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 。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 , 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 。环境固然清幽、谧静,充满诗意 , 然而作者更为怀念的是自己的亲人 。
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 。树长人亡 , 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 。
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 。于是托物寄情 , 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 。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
——项脊轩志
“亭亭如盖”是不是成语,含“亭亭”两字的成语只有4个:
1、玉立亭亭yù lì tíng tíng
解释玉立:比喻身长而美丽;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 。形容女子身材细长 。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出处元·乔吉《七夕赠歌者》曲:“水洒不著春妆整整,风吹的倒玉立亭亭 。”
结构补充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女性或树木等
例句茅盾《蚀·追求》:“像她那样玉立亭亭的身段 , 穿了薄绸的衫子,浪和风来吹扬她的襟袂 , 是多么醉人呀!”
2、袅袅亭亭niǎo niǎo tíng tíng
解释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 。
出处元·张可久《折桂令·酒边分得卿字韵》曲:“风风韵韵,袅袅亭亭 。”
结构联合式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女性
例句况兹~,又何能当此煎迫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