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古代女子妆容以及发型是如何演变的?
人的本质就是喜欢一切美的东西,爱美之心不是现代的特权,古代的女性对于美的追求从不少 历史 资料中也可以看出 。对于古代女子而言,她们的制造美的方法和现代女子没什么区别,就是在脸和发型上下功夫 。古代女性的妆容 , 犹如一幅绚丽的山水画,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女性的恬淡静雅,温柔与妩媚 。将女性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古代的妆容可以说是女性展现美的一种载体 。
古代女子就如现代女子一般对面部白皙有着极大的追求 , 今有粉底,古代有"粉" 。而这个"粉"一如它的字一般,使用米磨成粉做成的,将米磨成粉,在将其于水中发酵,待发出腐烂味 , 在捞之将其碾磨成粉 。之后便被古代女子用在脸上,但是这种化妆品在脸上容易脱落,被亲就会掉一层粉,于是后来用白铅粉做粉底,此粉更为细腻,且不易掉妆 。
但铅是重金属 , 所以古代女子十分容易铅中毒 。商周时期,宫女会将朱砂抹于两颊,充当腮红用,到了汉代,朱砂不仅是腮红还是口红 。汉代时期,由于外交,匈奴的胭脂便传入了中原 , 胭脂主要是提取花中的红色素制成,胭脂在后来的朝代中,一直充当着化妆品届的大佬 。古代女子也画眉,用的是黛,所谓的黛是一种黑色矿物,沾水可用之 。
古代女子的面饰主要有面靥、额黄、斜红、花钿这四个部分 。《艳歌篇》里记载"分妆间浅靥,绕脸傅斜红,"面靥起先只是在宫廷中使用的 , 当时的用法是,在妃子来月经时,在脸颊酒窝处点两个小红点,后来便成为了古代女子的一种妆容 。古代女子的面饰还有额黄,专家研究可能起源于汉代,额黄就是将**颜料涂在额头处 。斜红主要是在古代女子的脸颊两处描绘像月牙一样的印记,颜色为赤色,南朝时期,此种妆容最为流行,后来花纹也所增加如卷曲花纹 。花钿这个妆容在隋唐五代时期最为流行,女子在额头眉毛中间描绘各种细小又精致的花朵图案 , 桃花梅花等,颜色也比额黄来的艳彩多样 , 花钿除了画,还可以用粘的方法 , 就是将彩色光纸、金箔、云母片等原料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形状在贴在眉间即可 。
秦代的女子发型,从如今掌握的 历史 材料来看,当时主要的流行发型是高髻,花作为饰品插在头上 。到了汉代,女子发型种类就多了起来,如飞仙髻,就是将头发高耸起来;同心髻 , 是一种有美好寓意的发型;九鬟髻,即少女将头发梳成很多个环 。魏晋时期 , 比较著名的女子发型是百花髻、螺髻等,螺髻主要是当时女子受佛教思想影响 , 这种类型的头发有吉祥的象征 。
唐朝这一时期文化繁荣开放,女子发型也更为丰富 , 垂挂髻主要是宫廷中的侍女或者未成年女子常用的发型,将头发左右分成两边然后梳成髻 。随云髻是将头发做成像云朵一样的形状然后盘在头顶上 。宋朝女子发型最有特色的就是包髻,就是女子头发用布帛包?。?大方美丽,色彩鲜艳 。清朝女子这一时期的发型在许多清宫剧都能看到 , 这一时期的宫廷女子会在头上戴三角架,三角架盘在发髻中间,然后在三角架上佩戴更多的饰品,如珍珠、鲜花等 。
从古到今,人类一直在追求美的途中,古代女子在展现自己美的方面下了很多的功夫,追求好用的化妆品,喜欢在脸上点缀花纹,发型也要好看 。这些也证明了,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色彩的搭配,配饰的搭配,整体风格的效果都是很重要的 。古代女子妆容美学还有更多深奥的,美丽的知识我们还没看到,但是大概系统地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让我们自身觉得离古人又更亲切,更加懂得 历史 的魅力,见证古人智慧的想法 。对古人妆容细致的研究,当现代人拍古装剧的时候可以更真实更贴近地去还原古人的服饰,面饰等,呈现的作品也能给现代人带来文化的教导和学习 。
参考文献:
《艳歌篇》
古代女子妆容 古代女人是怎么化妆的唐代女子妆容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速发达,文化艺术繁荣昌盛 , 封建文化灿烂辉煌的伟大时代 。唐代女子的妆容更是别出心裁 。唐代女子的上妆顺序是: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描斜红—涂唇脂 。
唐代女子化妆顺序图表
敷铅粉
铅粉古称粉锡或铅华,夏商时已经出现 , 为我国古老的化妆品,用途跟现在的BB霜或遮瑕粉差不多 , 取少量擦于面部,涂匀,可以使整个面部看上去更加白皙、柔嫩、光滑,没有杂质,即使你脸上有一些斑痕,也可以帮你达到掩饰的效果 。
抹胭脂
抹胭脂在唐代可以说是最常见的美容内容,一方面是因为胭脂已经有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历史,自从汉代被张骞引入之后,一直受到女子的青睐,另一方面 , 制作胭脂的工艺越来越好,到隋唐两代的时候 , 胭脂已经成了女子化妆必不可少的化妆品了 。
唐代女子涂抹胭脂都非常厚,史书记载,杨贵妃到了夏天所流的汗都是红色的 , 可见她所抹胭脂的厚度之多 。但这还不算是最夸张的,王建在他的《宫词》中曾描写过这样一个宫女:她在洗漱完毕之后 , 脸盆中的水就像多了一层红色的泥浆,“金盆水里泼红泥”,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描述 。
画黛眉
黛眉就是描眉,眉毛的形状有柳叶眉、吊梢眉等,主要是青色或黑色 。描上去更加妩媚、诱人 。唐代妇女还很注重眉形的设计 。当时流行的眉形有鸳鸯、小山、三峰、涵烟、倒晕等十几种 。各种眉形都是将原有眉毛拔去 , 而后再绘制成的 。眼眉处用青色的颜料绘出各种样式,统称黛眉 。盛唐妇女盛行阔眉 , 也称桂叶眉,用黛色淡散晕染 , 将眉毛画得短而阔,略成八字形 。
黛 眉
贴花钿
贴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媚子,施于眉心 , 形状多样 。它并非用颜料画出,而是将其剪成花样贴在额间、鬓角、两颊、嘴角 。用来剪花钿的材料,记载中有金箔、纸、鱼鳃骨、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可收藏在状奁内 。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 。化妆时用呵胶将它贴在眉心处 。有的还在花钿上装饰各种缕金图案 。
“春阴扑翠钿”、“眉间翠钿深”、“鹅黄剪出小花钿”等诗句都是对唐代妇女贴花钿的描写 。唐代花钿的颜色主要有红、黄、绿三种,红色是最常见的 。花钿的形状种类繁多,有桃形、梅花形、宝相花形、月形、圆形、三角形、锥形、石榴花形、三叶形以及各式花鸟虫鱼等30多种 。
花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 , 据说唐代流行贴花钿还是从上官婉儿开始的,武则天当政以后,上官婉儿是执掌文书的女官,每次武则天召见群臣时 , 上官婉儿都躲在帐后记录 。有一次,宰相上奏,上官婉儿偷偷地多看了几眼 , 被武则天发现,就用小刀扎在上官婉儿的额头上 。从此 , 上官就用花钿贴在额头上来遮掩疤痕 。宫女们见了好看,也跟着贴,以至于花钿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并流行开来 。
花 钿
锥形花钿、点唇
圆形花钿、点唇
面 靥
面靥可以是画的也可以是贴的,点在双颊酒窝处,形状像豆、桃杏、星、弯月等,多用朱红 , 也有**、墨色 。
斜 红
斜红是描在太阳穴部位的红色装饰 。
点 唇
在隋唐女子的妆面中,还有另外一项非常重要的步骤 , 那就是点唇,将唇脂一类的装饰品涂在嘴唇之上,突出唇形 。这里所提到的唇脂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口红”,主要是由朱砂融合动物的油脂制成,色泽感很强 。当时点唇的手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当时是以娇小浓艳为主要特点 , 且变化多端 。他们认为最好看的唇形就是像樱桃一样别致和鲜艳,因而女子在点唇时,往往先以铅粉涂抹整个嘴唇,然后再以唇脂点出嘴唇 , 来美化自己的唇形 。点唇的手法非常之多,光是晚唐三十几年的时间 , 点唇的样式就出现过十多种 。还有一种颇具特色的面饰,指的是在妇女面颊上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绘出各种图形,如月形、钱形等 。有的装是画帖结合 , 多作两颗黄豆般的园点,有的妇女喜欢用浅绛色点唇,这就是“故着胭脂轻轻染 , 淡施檀色注歌唇 。”据说,我国古代甘肃祁连山盛产红蓝花,匈奴人称祁连山为焉支山 。古人把焉支山的花制成膏汁、粉类,用于化妆 。
染指甲
“纤纤细手”是对女子双手的最好评价,古代女子爱美,对手指也是非常重视的 , 为了显示自己手指的修长往往将指甲留长,并进行修饰 。唐代妇女染指甲,古籍多有记载 , 张枯在诗中形容:“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斜过翠云中 。”据说,古人养壁虎,喂朱砂使它变红,将它捣碎,用红汁点染指甲 。如果将这种红汁点在妇女的手臂上,就可以测试贞节,若是贞节之人 , 红汁将会永不褪色,由于红汁是由壁虎吞食朱砂而成,所以又被称为“守宫砂” 。在唐代,真正的染甲材料是凤仙花 。凤仙花腐蚀性很强,花开之后 , 人们将其花片摘下,捣碎以后加入明矾,就可以用来染指甲了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 , 古代女子染甲不是像今天一样用刷染的方法 , 而是用浸染 。就是将指甲浸泡在染料中上色 。具体来说,就是将丝绵做成指甲的形状,放到制作好的凤仙花汁中 , 让它充分的吸收颜料 , 然后再用布条将染好的丝绵绑在洗净的指甲上,过上一夜 , 指甲就染上了颜色 。这种方法染指甲保持的时间长达几个月 。
——来自于网络
敷粉:中国古人最早使用米粉敷面,随后又发展出铅粉、紫粉、珍珠粉、干粉、水银粉、檀粉、香粉等丰富的妆粉 。东方女子追求肌肤白皙,妆容时先在脸上敷粉 。这类粉末最主要成分是铅,所以又称铅华 。除铅华,各朝也调配自己独特的妆粉 。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 , 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 。
施朱:伴随着敷粉,女子往往还要施朱,即在脸颊上施一定程度的红色妆品,使面色红润 。这种妆品便是为人所熟知的胭脂 。《中华古今注》曰:“燕脂盖起自纣 , 以红蓝花汁凝做燕脂 。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 。”据史书记载,“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 , 浓者为酒晕妆 , 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 。可见胭脂对妇女面部化妆的重要 。
眉妆:中国传统妆容不重眼妆 , 但极重眉妆 。早在周代《楚辞·大招》中便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的描述,说明用黛画眉之俗 , 由来已久 。《诗经》有“螓首蛾眉”,汉魏时期出现了“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唐代眉妆更是长、阔、浓的集锦之作,宋明时期的眉妆又重新兴起纤细秀丽的长蛾眉 。
点唇:中国古代女子点唇的历史由来已久,先秦文人宋玉笔下《神女赋》中就有“眉联娟以蛾扬兮 , 朱唇的其若丹”的词句 。刘熙《释名·释首饰》一书中便记载了点唇所用的唇脂:“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 。”点唇的式样千变万化 , 不拘一格,总的来说以娇小浓艳为美,俗称“樱桃小口” 。
面饰:面饰是女子饰容的常见手法,主要分为四种“额黄”“花钿”“面靥”和“斜红” 。“额黄”是以**颜料染画于额间而得名 , 也称“鹅黄”“贴黄”“鸦黄”等 。唐代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载:“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 。”五代牛峤《女冠子》词:“鹅黄侵腻发,臂钏透红纱 。”北朝花木兰女扮男装 , 代父从军载誉归来后,也不忘“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这些诗词中提到的便是额黄妆 。
斜红:形如月牙,色泽鲜红,分列于面颊两侧 , 鬓眉之间,其形象古怪,立意稀奇,有的还故意描成残破状,犹如两道刀痕伤疤 , 亦有作卷曲花纹者 。
花钿:专指一种饰于额头眉间的额饰,也称“额花”“花子”等 。花钿图案繁复多变,有的形似牛角,有的状如扇面,有的又和桃子相仿 。其中以梅花形最为多见,这便是承继于南朝寿阳公主的梅花妆 。五代牛峤《红蔷薇》诗:“若缀寿阳公主额 , 六宫争肯学梅妆 。”《酒泉子》词:“眉字春山样,凤钗低袅翠寰上,落梅妆 。”均咏的是此种梅花形花钿 。
面靥:又称妆靥 。靥指面颊上的酒窝,因此面靥一般指妇女施于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 。古代的面靥名称叫“的”(也称“勺”) 。指女子点染于面部的红色圆点 。面靥的形状也并不只局限于圆点 , 而是各种花样、质地均有 。有的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还有各种花卉的形状 , 称为“花靥” 。
【试问:古代女子妆容以及发型是如何演变的?】发髻: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山以草木为本 , 人以头发为本”,把头发看成是生命的象征 。而拥有一头浓密的秀发,做出各种精美的发髻,插戴各种华丽的首饰,成为女子传统妆容中不断的追求,也因此诞生了成百上千种发式 。
推荐阅读
- 全家吃菌仅女子一人中毒 专家:不食用不认识的菌类
- 女子2百多网购却被花呗扣款3千多 花呗凌晨发布调查结果
- ?古代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为什么还很瘦?
- 花之歌作文
- 单身女子生活
- 古代英雄故事 古代英雄故事花木兰
- 古代皇后为什么要带长指甲?
- 古代文体 古代文体分为几类
- 女子火灾中扔下婴儿被路人合力接住:电动车在楼道里充电致起火
- 古代十大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