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中国古代关于人的发展思想,( 二 )


所以 , 人的发展在克服物化后 , 就走上了人的发展的康庄大道 。 学习积累没有止步 , 下学上达 , 主要达到两个境界 。 一是遵纪守法、见贤思齐的君子境界 。 君子是人性修养合格的人 , 是人作为合格人的人格标识;君子的理想就是希贤成圣 。 二是天人合一 , 与天理为一 , 致良知的最高境界 , 就是达到“人”概念规定性的境界 , 即觉悟和实现了人性的圣人境界 。 圣人只是人发展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 即理想的人、标准的人、典型的人 。
我国古人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人自身修养的提高、对他人的感染教化两个方面 。 换言之 , 他们认为人的发展:一方面是自己发展;另一方面是帮助他人发展 。 将人的发展定位在人性修养的提高上 , 定位在人性的自觉和实现上 , 是非常深刻的思想 , 也很有科学性 。 因为人的发展 , 并不仅仅是生物性的身体的成长 。 小孩子的身体成长当然是发展 , 但这类优生优育问题 , 并没有成为古人关于人的发展观念关注的要点 。 人身体长高 , 体型长胖 , 体现出了事物由小到大 , 但不足以谓人的发展 。 因为牛马、禽兽也能这样成长 。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 主要不在身体上 , 而在人本性的认识、充实和丰富上 , 在人良知的觉醒和呈现上 。 所以 , 人性的觉醒和实现 , 良心的澄明、呈现 , 才是人发展的关键 。 而这又离不开人理性能力的发掘和运用 , 道德能力的培养和实践 , 审美情趣的培育和欣赏 , 功利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掌握等 。
古代关于人的发展思想的价值意义
按照古人的思路 , 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历史问题等的解决 , 无不以人的发展问题的解决为前提 。 而人的发展问题的解决 , 在古人的思想中 , 又主要展开为三个理论领域 。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为人必须发展而且能够发展 , 提供理论说明和证明 。 人可以发展 , 而且人必须发展 , 需要理论说明;否则 , 人们不清楚人的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 对自己作为人的发展缺乏自信 。 不仅自己必须发展、能够发展 , 而且他人、所有人都必须发展、能够发展 , 这也需要理论说明和证明 。 这就是古人的天命论(后来发展为天道观、宇宙论等)、人性论、天人合一论等理性信念 , 它集中阐明了“性与天道”统一的实际情况 。 在天人合一里 , 天道落实为人道 , 故不玄虚抽象;人道有天道做支撑 , 故人成为理想的人 , 并非不可为 , 只需修养、教化 , 人文化成 , 自信做去 , 不断努力即可 。
人如何发展的人性修养论 。 儒家修养论内容最丰富 。 君子、贤人、圣人等理想人格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 儒家的人性修养内容涉及修身、见性和养心 , 既有身体的锻炼、生命的养育 , 也有知人论世基础上人性的认识、明觉 , 更有本心的反思觉悟、道心的精微体验 。 儒家人性修养 , 总是身心交养 , 而又以心性为主为重的 。 古代先贤在修养方法上各抒己见 。 孔子的学习和克己 , 从正反两方面对修养提出了要求 , 指明了方向 。 《大学》明明德说 , 明确了人性修养的重点 , 三纲领、八条目则规划了人性修养的框架和路径;《中庸》提供的中庸之道、诚明之法 , 则提供了儒家人性修养的方法论 。 孟子求其放心说 , 养心寡欲说 , 读书知人论世说 , 为儒家关于人“心”的修养论述树立了标杆 。 荀子劝学、虚壹而静、化性起伪、明分使群诸说 , 使儒家修养论更易于和教化实践相结合 , 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 。 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杀身成仁说 , 孟子舍生取义论 , 荀子“群众不能移 , 天下不能荡”的德操论 , 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正其谊不谋其利 , 明其道不计其功”诸说 , 则提供了古代儒生精神家园修养的样态 。 至于张载变化气质说 , 程朱格物致知、居敬穷理论 , 王阳明“致良知”说 , 皆可谓对此前孔孟荀修养论的深入发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