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灾」叙诡笔记|1644年蝗灾:蝗虫竟然“环抱人而蚕食之”,( 三 )
真用大网捕捉到了大量蝗虫 , 该怎么办?今天的很多国人在看到非洲蝗灾时 , 都不无豪迈地表示 , 只要它们胆敢犯我国境 , 必以炒勺铁铲相迎、热锅烹油相待 , 吃它个干干净净!其实在我国古代 , 人们虽然觉得蝗灾乃是一种“神迹” , 但蝗虫可不是不容侵犯的“神物” , 对这些害虫 , 照样是一个字——吃!
蝗虫的食用据说起源于唐太宗李世民 。 《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二年发生蝗灾 , 唐太宗入苑中 , 抓到几只蝗虫 , 祈祷道:“民以谷为命 , 而你食之 , 还不如吃我的肺肠 。 ”举手欲吞之 , 左右大臣说:“吃了恐怕会生病 。 ”唐太宗说:“朕为民受灾 , 怕什么生病!”遂吞之 。 “是岁 , 蝗不为灾 。 ”既然千古明君吃了都没事 , 那么小民就更不担心了 , 从此食戒大开 。 《茶余客话》中记载:“大河以北人多食蚱蜢、蝗虫 , 其来久矣!”宋代著名的隐士史应之当塾师时 , 酷爱吃蝗虫 , 好友黄庭坚写诗嘲笑他说:“先生早擅屠龙学 , 袖有新硎不试刀 。 岁晚亦无鸡可割 , 庖蛙炒蜢荐松醪 。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记载 , 他曾经去天津考察农田水利情况 , 正撞上当地发生蝗灾 , “田间小民不论蝗蝻 , 悉将煮食” , 其滋味跟干虾没什么区别 。 尤其因为古代传说蝗虫和虾乃是同一种动物 , “在水为虾 , 在陆为蝗” , 所以即便是天天吃蝗虫 , “与食虾无异 , 不复疑虑矣” 。 到了清代 , 北方更是食蝗成风 , 《清稗类钞》记载 , 豫直两地的乡民特别喜欢吃蝗虫 , “火之使熟 , 藉以果腹” 。 尤其春夏两季 , 蝗虫孳生迅速 , 满坑满谷 , 随处都有 。 最初本是怕它们伤害麦苗 , 将它们吃掉 , 可以减少危害的程度 , 后来发现味道很是不坏 , 以至于“食之者大不乏人” 。 主要的烹调方法是用油炸 , 吃起来特别香 。 山东人拿蝗虫下酒更是“甘之如饴” , 还有些地方的人“见草中有之 , 即欢笑扑取 , 火燎其须与翅 , 嚼而吞之”……
面对网民们表示“蝗虫胆敢犯我国境 , 吃也要把它们吃光”的豪言壮语 , 有些专家学者提示 , 切不可以轻慢之心待蝗灾 , 这种提示当然是正确的 ,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 , 面对任何天灾 , 多几分乐观精神更能战之胜之 。 明代笔记《苏米志林》写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事 , 米芾任雍丘县令时 , 蝗灾大起 , 雍丘除蝗得法 , 临县灭蝗不力 , 反而责怪说是因为“雍丘驱逐过此” , 于是临县一本正经地给雍丘发来公文 , 扬言“请勿以邻国为壑” 。 米芾看了大笑 , 在公文的纸尾写诗一首曰:“蝗虫原是飞空物 , 天遣来为百姓灾 。 本县若还驱得去 , 贵司却请打回来 。 ”看了的人无不笑到喷饭 。
看 , 乐观主义者总是更胜一筹!
文章图片
《苏米志林》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推荐阅读
- 邹曦:做一名好导演的“终极笔记”,就蕴含在“不忘初心”四字中
- 专访|邹曦:好导演的“终极笔记”是不忘初心
- 她是《终极笔记》的“霍仙姑”,却独居十年,连智能家电都不会用
- 培训|娱乐圈第一个综艺岗前培训出现了,明星们忙着记笔记,网友却发现了问题
- 裘德|《盗墓笔记之云顶天宫》今晚首播,《云南虫谷》还得等多久
- 大火|《洛神水赋》大火,湖南卫视一学,成了“盗墓笔记”!
- 法术|养痈遗患
- 羊羊羊|@湖北人 您的第一批羊羊羊已送达!这趟“中国行”历程笔记来了
- 热刺|1-0!凯恩87分钟绝杀!穆帅疯狂做笔记+逼近耻辱纪录,利物浦遭暴击
- 蚯蚓|斗 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