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绩溪传统年俗摭谈(中),
_原题为 绩溪传统年俗摭谈(中)
黄来生
微信版第372期
旧时绩溪县的过年 ,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 , 农历腊月初八日至正月十八 , 前后长达四十天 。 大约就是现如今的春运时间 。 期间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农历十二月初八即腊八日到十二月二十二日 , 是为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从腊月二十三日到春节的正月初三 , 是过年的高潮阶段;第三个阶段从正月初四到元宵节后的正月十八日 , 为后春节时段 , 这个时段中的正月半即元宵节和正月十八朝的“赛琼碗”、“舞回”又是春节尾声中的高潮 。 过年的“过” , 其实是筹备和享受的意思 。 前期是准备 , 后期就是享受与品味 , 休闲娱乐 。 绩溪人家民谚说:“正月嬉嬉过 , 二月再来做、”“过年过到二月二” 。 说明绩溪民间传统过年的时间颇长 , 要到二月二吃了粿棕以后才算是真的要干活了 。 如此之长的节期 , 催生和繁荣了绩溪民间的节庆文化 。 限于篇幅 , 本文仅以绩溪伏岭(今伏岭镇伏岭下村)、蜀马(今板桥头乡蜀马村)和寺后(今上庄镇寺后村)三地为例进行叙述 。
二、喜气洋洋过大年
“年” , 在远古的传说中是一种怪兽 , 头长触角 , 凶猛异常 , 长年深居海底 , 每到除夕才爬上岸 , 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 人们为了驱魔辟邪 , 在门上贴对联 , 燃放鞭炮 , 祈求安康 , 后逐渐形成“过年”的习俗 。 又说“年”最初的概念是与农作物生长的周期性和人类生产劳动的周期性相关联的 , 庄稼获得好收成 , 百姓们不免要庆祝一番 , 久而久之 , 就成了一个节日 。 所以年是收获的象征 , 所谓“五谷熟曰年” 。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 , 以示风调雨顺 , 五谷丰登 。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 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 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 , 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 , 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 南北朝时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 据有关资料介绍 , 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 , 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 , 为了区分农、阳两节 , 就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 如今 , 春节和过年其实一个意思了 。 绩溪的传统过年即春节 , 岭南岭北岭中(绩溪县沿着徽岭山脉一带的尚田、板桥头、校头等地 , 旧谓之二都、三都、四都地面)风俗大同小异 , 都非常热闹 。
岭南的伏岭过年最热闹的要数舞回(此字应是一个犬字旁加一个回字 , 系绩溪方言字 , 电脑里无此字 , 后文同)和演徽戏了 。
文章图片
绩溪伏岭镇
伏岭又叫伏岭下村 , 为邵姓聚居地 。 伏岭下村位于绩溪东北 , 地处天目山脉主峰清凉峰之麓 。 境内峰峦绵亘 , 交通不便 , 但风景秀丽 , 风俗淳美 , “世治可安耕凿 , 世乱不罹兵燹” , 历来不是兵家必争之地 , 是比较安定的好地方 。 境内人多田少 , 居民勇于积极向外发展经商谋生 , 尤其是徽菜徽厨徽馆行当 , 向称“徽厨之乡” , 不少家族因“出门客”多而较富裕殷实 , 为民间开展庙会和演戏活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 伏岭始祖百二公之子文享公 , 于公元ll50年迁居伏岭 , 至今已有860多年了 。 邵氏迁来后 , 人丁不发 , 七代单传 。 其六世先祖请风水生先看了风水 , 认为对面山石刹大重 , 需要镇煞 。 风水先生画了一道符 , 让先祖挂于中堂上 , 结果在第九世上生了三子 。 为了发展下去 , 邵氏祖先按照这道符的形象 , 做了一样东西 , 取名叫“回”(一种如同狮子但比狮更凶猛的猛兽形象) , 于每年的正月初一起在村的四周舞起来 。 后来发展到舞进各户人家 。 推算起来 , 舞回起源于元末明初 , 即l368年左右 。 距今有640余年了 。
推荐阅读
- 全红婵奶奶辛苦劈柴!老人家年老体衰仍然操劳,动作熟练令人感动
- 腊月二十九除夕夜,牢记“3不吃2不碰”,遵循传统,日子越过越顺
- “双面人生”孙艺洲:素人家蹭饭遭嫌弃吃太多,花滑节目中途罢录
- 雷佳音辛柏青宋佳殷桃齐聚《人世间》 展现传统家文化的温暖
- 李铢衔中文课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赵文卓李承铉化身中文指导师
- 《快本》国庆节目爆出,鲜明弘扬名族传统主题,质量也有大幅提升
- 达人秀:反赌大师揭秘传统骗术,背后原因让人泪目
- 汪涵为宠王一博,打破《天天向上》12年老传统,老兄弟钱枫难置信
- 2021名人堂年度人文榜·综艺榜发布:《典籍里的中国》领衔 看传统文化“披荆斩棘”
- 《青春守艺人》天津卫视首播,传统文化的修饰,快乐大本营的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