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绩溪传统年俗摭谈(中),( 二 )


舞回之后 , 伏岭下在明朝永乐年间l440年又有了戴假面具的傩戏 , 至明万历年间初步形成了开口的土戏(约在1570年) 。 伏岭祖先于第十世上分了下门、中门 , 原来的横巷派改称上门(约在1460年左右) 。 分门后 , 中门的祖先就分了四凤与大园两派 。 四凤派就成立了舞回的组织“永例会”俗称“做三十岁” 。 即凡本门三十岁的男丁 , 于每年的正月初头联合举行庆贺例会 。 募集资金 , 大操大办 , 祭祖分胙 , 舞回演戏 , 使过年的气氛达到顶点 。 后发展到各门派自捐戏衣、办行头 。 在各门的祠堂老屋里舞回、跳傩、演戏 , 形成了一种原汁原味的纹川(伏岭下村又叫“纹川”)徽剧 。 在清道光年间(1830)以前都是大人做戏 , 到l830年以后 , 伏岭三门人又把做戏的任务放到小孩的身上 , 各门都培养小孩做戏 , 三门都有童子班 。 因此 , 伏岭的徽剧童子班形成已有180多年的时间 , 一直绵延至今 。
随着徽商的发展壮大 , 清末到抗战期间 , 徽商鼎盛 , 伏岭出门做厨师的人很多 , 一些戏迷们又把大都市里看过的戏和表演的动作写成剧本 , 每年过年时带回家 , 丰富了家乡的戏剧表演 。 使伏岭的徽戏发展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 。 从初一朝(绩溪人家称正月初一为“初一朝”)开始到初三日 , 三天三夜 , 祠堂内外 , 戏台上下 , 白天舞回跳傩 , 晚上连台演戏 , 熙熙攘攘 , 人头攒动 。 因为演对台戏 , 所以经常发生“倒人潮”现象 。 即一会儿这边戏台下人潮如涌 , 那边厢戏台下空空荡荡;一会儿那边戏台下有人潮如涌 , 这边戏台下人去场空 。 台下看戏的人乐此不疲 , 一会这边 , 一会那边 , 尽挑好看的看 。 非常有趣 , 非常热闹 , 而台上演戏的演员特别是班主 , 被这种“倒人潮”弄得很尴尬 。
蜀马 , 位于绩溪岭中 , 旧称“三都” , 为陈姓聚居地 , 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太祖陈霸先后裔 。 “过年” , 是蜀马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 , 合家团圆 , 播种希望 。 出门在外的游子 , 千里万里都要赶回来“过年” , 图的就是一个喜庆团圆 , 合家欢聚 , 宗族兴旺 。
[人家]绩溪传统年俗摭谈(中),
文章图片
绩溪蜀马村
【[人家]绩溪传统年俗摭谈(中),】 过了小年 , 接着就是过大年了 。 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日(分大小年)即除夕 , 白天贴春联 , 挂灯笼 , 晚上守岁 , 也叫“封岁” 。 先用香纸点燃蜡烛 , 把灶司老爷接下来过新年 , 再用香纸“供献”请祖宗 , 请门神 , 以及猪栏、牛栏、厕所等神袛 。 年夜饭又叫“封岁饭(亦称分岁、红岁)” , 米下锅后要放红赤豆 。 嘱咐小孩要说吉利话 , 有些平常乱说话的小孩 , 家长就要在三十晚上用草纸到尿桶沿上摸一下 , 再在小孩嘴上搽一下 , 说是揩屁股嘴 。 据说如此以后 , 小孩再乱说就不要紧了 。 吃过年夜饭以后 , 大人都要给小孩红包 , 叫“压岁钱” 。 除夕夜作兴“坐岁” , 不要睡得太早 。 半夜时分还要接天地 , 大放鞭炮 , 并在自家门口、堂前撒绿寿纸 , 谓之“利市纸” 。 族人外出用灯笼照明 , 灯笼有大有小 , 内用细篾丝编制 , 外用油纸糊成 , 上面写上“新年如意”等字 , 里面点起蜡烛 , 光线柔和 , 上端用一根一尺多长的红竹管挑着 , 手提红灯笼照着走夜路 , 一晃一晃的 , 人影僮僮 , 煞是夜光模样 。 年轻人则趁着此际大赌特赌 , 直到天亮 , 也有坐岁到天亮的 。 年纪大的 , 一般过了子时以后便要“纳福”(即睡觉)了 。
新年初一即大年初一这天 , 一大早即要接天地老爷到家中过年 。 除了贫困人家以外 , 大部分人家都要在三十晚上就摆好供桌 , 上位头是祖宗的供桌 , 堂屋中心是天地老爷的供桌 。 供桌前向都要围上桌围 。 供桌上一对大烛台 , 上插大红蜡烛 , 中间是香炉 , 前面放供献 。 初一清早开门要说好话 , 如“开门大吉”、一年四季都吉祥”等 。 初一这天一般不出门到别人家去(尤其忌讳女儿上门 , 这叫“踏春”) , 早上起来先吃“三道茶”(即甜茶、鸡蛋、面) , 每吃之前都要先请天地老爷和祖宗吃 , 然后才吃 。 接下来是吃油粿煮米酒 。 有的人家 , 这天都不吃荤 , 要到初二才开始吃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