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评弹不再只有说噱弹唱 首部评弹剧《医圣》来探索创新

2020年 , 传统中医在疫情救治过程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8月19日、20日晚 , 评弹历史上第一部“评弹剧”——聚焦传统中医药文化题材的《医圣》即将在上海大剧院别克中剧场首演 。
《医圣》讲述了东汉末年 , 名医张仲景临危受命 , 出任长沙郡太守 , 带领全郡军民抗击瘟疫 , 继而功成身退 , 归隐山林著就《伤寒杂病论》传世 , 终成一代医圣的传奇 。
这是上海评弹团历时半年打造的新作 , 希望对评弹的传统演绎样式有新的探索和突破 。评弹这一传统曲艺 , 在说唱形式基础上 , 首次全面融入舞台美术和灯光、服装、化妆等戏剧化表演手段 。演出集合了上海评弹团三代明星 , 由高博文、吴新伯、黄海华、毛新琳等国家一级演员领衔 , 陆锦花、王承、吴静慧、王萍、徐一峰等青年中坚力量强强联合 。澎湃新闻|评弹不再只有说噱弹唱 首部评弹剧《医圣》来探索创新
文章图片
澎湃新闻|评弹不再只有说噱弹唱 首部评弹剧《医圣》来探索创新
文章图片
《医圣》排练照
突破舞台定式 , 评弹艺术第一次融入“剧”的形式
从题材到体裁 , 评弹剧《医圣》的创作都带着几分偶然 。剧本的作者朱恒夫 , 是上海大学的知名教授 , 不是专业的剧作者 , 他热爱评弹、研究评弹 , 但没有创作过评弹 。2020年春节前后 , 正在海南的朱桓夫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工作节奏 , 困坐“围城”的朱教授开始思考自己在这个特殊时刻应该做些什么 , 能做些什么?而新闻报道中白衣执甲 , 驰援武汉的事迹 , 尤其是读到传统中医药在此次抗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报道时 , 《医圣》故事的框架在编剧脑中渐渐成型 。
朱恒夫表示 , 纵观中国悠久的历史 , 在爆发大灾疫时 , 中医始终站在抗疫的最前线 。而张仲景最吸引他的是 , 张仲景不仅是“医” , 也是“官” , 因此在《医圣》中 , 即可以看到他作为“医”治病救人的行为 , 也有作为“官”惩治贪官污吏的举动 。
剧本创作之初 , 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演绎形式 。但这个古代抗疫故事 , 体现了古今中华儿女的众志成城、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剧作家罗怀臻的牵线下 , 上海评弹团决定将《医圣》搬上舞台 。
评弹艺术家们在传阅剧本时觉得这个剧本适合评弹 , 但剧本本身带有较强的戏剧化痕迹 , 演员们普遍觉得只靠“说”“唱”似乎还不足以表现 。于是 , 剧团最终决定尝试从未有过的“评弹剧”形式 。
为此 , 剧团组建了一支以年轻艺术家为主的二度创作团队 , 包括青年导演吴佳斯、青年文学编辑杜竹敏、青年舞台美术设计与灯光设计桑琦和李泓晔等 。然而 , 但对于评弹剧而言 , 这每一个司空见惯的工种却都成为了挑战 。
获奖无数的服装设计蓝玲就是“老革命遇到了新课题”:“戏曲演员都是一人一角 , 每个人的服装都是具象的 。但是评弹剧不同 , 台上的演员往往一人分饰多角 。比如在同一场戏中 , 上一刻演员还是装神弄鬼的巫婆 , 下一刻就变成了美貌英俊的小厮 。一套衣服如何有特色 , 又能在不同身份间兼容?这是必须攻克的难题 。”
舞美设计同样如此 。如何在营造剧的氛围的同时 , 不影响台上演员的说唱表演 , 桑琦煞费苦心 , 在汉像砖、汉代地图、中医名录等元素中反复寻找、选择 , 最终形成了现在“既有汉时代氛围 , 又不拘泥于历史真实”的舞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