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评弹不再只有说噱弹唱 首部评弹剧《医圣》来探索创新( 二 )


作品还打破了评弹表演中不注重舞台调度的传统定式 , 对“一桌二椅”进行格局的突破 , 将视听效果从演员身上延至全部舞台 。传统桌围椅披被具有年代感、符合剧情人物的椅子替代 , 为角色量身定制的服装换下了原来的长衫和旗袍 。
【澎湃新闻|评弹不再只有说噱弹唱 首部评弹剧《医圣》来探索创新】如同罗怀臻所言 , 评弹剧《医圣》开创了评弹演出史上的诸种尝试——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评弹导演 , 第一次明确了由“导演”主导“二度创作” , 第一次对舞美、灯光、服装、音效等进行整体设计 , 还第一次进行了合成、配排、彩排……凡此种种尝试 , 都不同于以往评弹创作与演出的常态 。澎湃新闻|评弹不再只有说噱弹唱 首部评弹剧《医圣》来探索创新
文章图片
高博文和陆锦花
澎湃新闻|评弹不再只有说噱弹唱 首部评弹剧《医圣》来探索创新
文章图片
吴新伯
“评弹剧”的本质依然是评弹 , 演员既要说唱也要演
不过 , 虽然在艺术样式上有别于传统的评弹 , 但这部评弹剧的本质还是“评弹” 。在剧中饰演张仲景的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表示 , 《医圣》的内核还是“评弹” , 而不是“评弹+剧”的生硬组合 , 说噱弹唱在内的评弹表演特色 , 以及评弹流派唱腔都会在演出中保留——稳健流畅的蒋调、柔美清丽的丽调、苍劲有力的张调 , 朴实风趣的严调等都会用以塑造不同的人物 。说表仍是评弹的核心 , 在这部剧中会更精炼 。
不过 , 因为表演融入了“剧”的形式 , 难度呈几何级增长 。高博文戏称:“评弹演员都是“轻度半身不遂”患者 。坐在书台上 , 上半身弹唱表演都游刃有余 , 但是要站起走几步 , 就不知道手脚往哪里放了 。因此特别需要扬长避短 。”
相比于台上的主角 , 剧中饰演百姓、青年医生、灾民等角色的青年演员需要承担更多“演”的任务 , 其中甚至还有大段的舞蹈动作 。虽然上海京剧院的孙伟受邀来作形体指导 。对于这些平时“只动口 , 不迈腿”的年轻评弹演员来说 , “形体”实在有些难 , 但却是痛苦并快乐着 。
该剧制作人、上海评弹团副团长姜啸博坦言 , 一开始对尝试这种全新形式确有顾虑 , 担心前辈老师会不会不能接受 , “但没想到老师们的创新热情好像比青年演员还要高涨 。”
在剧中担任说书人角色的上海曲艺家协会主席、评弹演员吴新伯虽然在全剧中只出场几分钟 , 但却是引领主线的重要角色 。在第二回中扮演张仲景叔叔张继伦的毛新琳是此次参加演出年龄最长的演员 。张继伦在剧中只有一段重点唱段 , 但毛新琳根据自己的流派特色、做了大量案头分析工作 , 调整唱词、修改唱腔 , 并不断与导演沟通 。
据悉 , 评弹剧《医圣》相比传统评弹还会有不少“彩蛋” , 诸如全新创作的主题曲、重要音乐线索古琴 , 以及青年演员们载歌载舞演绎的《山歌调》《道情调》《无锡景》等传统评弹曲牌 。
高博文表示:“疫情对于剧团剧场都有非常大的冲击 。评弹人也一直在思考 , 传统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 如何用新的传播手段激发最大的创造力 。之前上海评弹团的《林徽因》《繁花》都做过不同方面的尝试 。而这次“评弹剧”概念的提出也是一次实践 , 效果如何希望交给观众评判 。但探索的道路 , 评弹人会一直走下去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