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说说“春秋五霸”如何评选与制定规则?

_原题为 说说“春秋五霸”如何评选与制定规则?
所谓的“春秋五霸” , 听起来就一股霸气 , 当时是依据什么来评选五霸呢?
思想|说说“春秋五霸”如何评选与制定规则?
文章图片

关于“霸”
霸 , 在汉语语境中历来都不是一个“好褒奖” 。 霸字的评判 , 往往以实力足以掌握局势为准 , 往往不含有道德推崇意味 。 换言之 , 霸主 , 虽然获得实力认可 , 但其道德则被不置可否 。 这是先秦原儒激烈抨击霸道政治路线的结果:
孔子虽然对齐桓公与管仲很推崇 , 但仅仅市在华夏文化对外层面推崇其保佑华夏之功 , 至于其在华夏文化之内的尊卑礼制层面 , 孔子虽未直接批评齐桓公 , 但孔子对晋国霸业的种种抨击 , 足见孔子之态度 。
孟子面对战国局势 , 则直接高举三王之道的大旗 , 批评五霸乱序 , 把战国乱局的出现直接归咎于五霸所代表的霸道上 。
荀子隆礼重法的路线 , 可谓战国末期新居势下 , 代表儒家提出的新王道方略 , 也是对简单的霸道的批判 。 荀董二儒之后 , 汉儒礼法并用的思想与汉帝王霸杂用的思想契合 , 而后的汉唐宋明清 , 儒家的理想政治路线 , 由周公式的旧王道升级为荀子式的新王道 , 霸道也便沦为权宜之计 , 而非经纬大业 。
霸道VS王道的政治路线之争 , 体现在名号上 , 便是五霸VS三王的偶像之争 。
以儒士为代表的先秦统一派 , 以王道向往着统一的蓝图
以策士为代表的先秦割据派 , 以霸道捭阖着割据的时局
霸字与雄字 , 都是割据势力的代言 , “雄”稍不同处 , 在于其统一群雄的可能性 。 在儒家看来 , 霸主 , 不如群雄;群雄 , 不如帝王 。
思想|说说“春秋五霸”如何评选与制定规则?
文章图片

关于“五”
五是中国文化中 , 与“三”字性质相仿的数字 , 其概数用法 , 远超确数用法 , 古人常用“三五”来指代大概、也许等没有确定数量的规模 。
【思想|说说“春秋五霸”如何评选与制定规则?】自春秋战国语境之后 , “五”经常被用来列举一些礼仪性、抽象性、形式性的概念 , 比如"五行"、"五方"、“五脏”、“五帝”、“五色” , 而且 , 这种种不同的“五X” , 甚至还可以相互对应:
五行:木、火、金、水、土
五方:东、南、西、北、中
五色:青、赤、白、黑、黄
五季:春、夏、秋、冬、春夏之间
五味:酸、苦、辛、咸、甘
五情:怒、喜、悲、恐、思
五帝:伏羲、炎帝、少昊、颛顼、黄帝
这种列举方式 , 源自齐国方士&阴阳家 , 集成于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 此说在汉代 , 随着儒家的兼容诸子和道家的形成两大思想进程 , 而逐步融入儒道两家的语境 , 五霸便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产生的 。
思想|说说“春秋五霸”如何评选与制定规则?
文章图片

五霸七说及其列举标准之我见
⒈“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史记》
《史记》的作者司马父子 , 父谈师承黄老之学(杨何、黄生)、子迁师承春秋公羊学(董仲舒、孔安国) , 父子二人的职位(太史公)还要求其掌握天文历法知识(文史星历) 。 汉初显学 , 黄老、春秋 , 黄老是道家思想整合的开始(道家成形于郭象注老庄 , 先秦老庄若没有郭象注疏融通 , 相异之处还是很多的) , 春秋学则是儒家容纳诸子各家的开始 , 再加上星历的专业背景 , 父子二人很容易采纳五德终始说 , 进而依据五方位列举出“五霸史记说” , 也即今日通说之一 。 以五霸配五方:齐桓(东)、晋文(北)、秦穆(西)、楚庄(南)、宋襄(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