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揭秘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犹太难民潮

_原题为 揭秘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犹太难民潮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 由于纳粹疯狂反犹 , 造成大批犹太人逃离德国及其占领区 , 形成了冲击全球的犹太难民潮……
当时 , 面对大批犹太人的出逃 , 经济发达的欧美各国本来是可以施以援手的 , 但除了口头上表示同情 , 并没有采取实际援救行动 , 不少国家甚至严格限制难民进入 。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 。 那场危机导致的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 , 使欧美国家的孤立主义和民粹主义上升 。 政府为了迎合这股思潮 , 纷纷采取拒移民和难民于门外的政策 , 大批犹太难民首当其冲 。 1938年 , 在法国埃维昂举行了一次专门讨论犹太难民问题的国际会议 , 与会国家对犹太难民都表示同情 , 但没有采取任何具体的救助措施 。 用一位观察家的话来说 , 这次会议只是“文明政府用以掩盖它们无能为力的门面” 。 美国当时已是世界上犹太人最多的国家 , 却对犹太难民进入实行严格限制 。 1939年5月 , 美国政府将载有900名欧洲犹太难民的“圣路易斯”号轮船拒之门外 , 其中大多数人被迫返回欧洲后遭杀害;1940年 , 美国国会否决了向难民开放阿拉斯加的议案;1941年 , 美国国会又拒绝了接纳2万名德国犹太儿童的建议 。
正是在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 , 面临绝境的犹太难民想到了当时世界上唯一无需签证就可进入的大都市上海 。 从1933年到1941年 , 通过上海进入中国的犹太难民超过3万名 。 除数千人后又去了第三国之外 , 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 仍有2.5万名左右犹太难民避难上海和中国其他城市 , 这一数字比当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印度所接受的犹太难民的总数还多 。 描写德国实业家奥斯卡·辛德勒保护犹太人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就是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 。 下面的案例不为人尽知 , 但这段历史不容忘却 。
德国|揭秘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犹太难民潮
文章图片

1939年 , 一家犹太人离开德国前往上海 , 踏上难民之路
各国正义人士伸出援救之手
尽管欧美各国政府向犹太难民关上了大门 , 但广大民众、社团组织、慈善机构乃至不少中下级官员都对犹太难民非常同情 , 并想方设法救助他们 。 瑞士各界明里暗里接纳了3万名犹太人 。 西班牙吸收了一些犹太难民 , 并把他们送往美国 。 法国、荷兰和比利时各接受了一些“圣路易斯”号上的犹太难民 。 国际红十字会一直竭尽全力营救犹太难民 。 一些国家的外交官也想方设法救助犹太人 。 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是最早通过发放签证的方式救助犹太难民的外交官之一 , 他颁发的签证使数千犹太难民逃离纳粹占领区 。 日本驻立陶宛的领事杉原千亩在紧要关头给数千波兰和立陶宛的犹太难民签发了去日本的中转签证 , 使他们得以逃脱纳粹的捕杀 。
瑞典“白色巴士”远征军
1944年底 , 挪威流亡政府派驻斯德哥尔摩的代表迪特莱夫(NielsChristianDitleff)向瑞典政府提交了一个计划 , 试图救援仍滞留在德占区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公民 , 包括犹太人 。 瑞典政府对此表示支持 。 1945年2月 , 瑞典政府派瑞典红十字会副主席伯纳多特伯爵(CountFolkeBernadotte)前往柏林与德国人商谈 。 当瑞典人答应支付行动花费后 , 犹豫不决的德方同意了救援提案 。 瑞典政府派遣了一支“白色巴士”小组前往德国 , 其主要目标就是救援犹太人 。
远征军由250名军方人员组成 , 他们卸掉了制服上的军徽 , 以红十字会的标记代之 。 进入德占区后瑞典人不得不在集中营里一个接一个地寻找目标 。 4月初 , 绝大多数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囚犯—包括400名犹太人 , 都已成功找到 。 “白色巴士”远征军于4月中旬到达特雷西恩施塔德 , 从这座集中营内 , 他们带回了423名犹太人 。 此后 , “白色巴士”将行动焦点放在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 , 他们居然从那里救出了7000名妇女 , 其中一半是犹太人 。 历史学家估计 , 为“白色巴士”所拯救的斯堪的纳维亚和其他地区的囚犯约有2万至3.1万名 , 其中犹太人有5000至1.1万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