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范仲淹与徐州的“生死缘”

_原题为 范仲淹与徐州的“生死缘”
范仲淹 , 字希文 , 苏州吴县人 。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日出生于徐州 , 又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二十日去世于徐州 , 以徐州为起点和终点画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生之圆 , 与徐州结下了难解难分的生死之缘 。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 , 不附权贵 , 直言敢谏 , 力主改革;曾出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 , 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 , 河东、陕西宣抚使 , 陕西四路安抚使 , 抵御西夏 , 守边有方 , 保国安民;又曾做过泰州、陈州、睦州、苏州、饶州、润州、越州、邓州、杭州、青州等近20州的地方官 , 为政清廉 , 体恤民情 , 造福一方 。
◆四世祖范隋迁居江南
范仲淹出身于官宦之家 。 据南宋楼鑰《范文正公年谱》《宋史·范仲淹传》等资料记载 , 其远祖为东汉名士范滂 , 十世祖为唐朝丞相范履冰 , 世居河内 。
四世祖范隋在唐懿宗咸通二年时曾任幽州良乡县主簿 , 咸通十一年迁处州丽水县丞 。 因中原战乱 , 没能北归 。 有一支人迁到苏州吴县定居下来 , 发展成范仲淹一族 。 范仲淹的曾祖父范梦龄曾任吴越国苏州粮料判官 , 祖父范赞时以神童补官 , 曾任吴越国秘书监 , 父亲范墉博学 , 善属文 , 曾在吴越国诸王幕府任职 。
◆父范墉三任节度掌书记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 , 范墉随吴越国王钱俶归降北宋 , 历任成德军、武信军、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 范仲淹在皇祐二年撰写的《续家谱序》中云:“皇宋太平兴国三年 , 曾孙坚、坰、墉、埙、埴、昌言六子从钱氏归朝 , 仕宦四方 , 终于他邦 。 ”由此可以推断 , 范墉自太平兴国三年归宋 , 一直辗转在他乡为官 。 范仲淹在为其次兄范仲温撰写的《太子中舍致仕范府君墓志铭》中说:“考讳某 , 归皇朝历真定府、武信军掌书记 , 赠太师兼中书令 。 ”富弼在《范文正公墓志铭》中说:“秘监生墉 , 博学善属文 , 累佐诸王幕府 。 端拱初 , 随钱俶纳国 , 终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 公即掌书记第三子也 。 ”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铭并序》云:“公之皇考从钱俶朝京师 , 后为武宁军掌书记以卒 。 ”
综合上述三条引文 , 可以推断范墉自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归宋至淳化元年(990年)去世 , 12年间 , 依次在成德军(驻节真定 , 今河北正定县)、武信军(驻节遂州 , 今四川遂宁市)、武宁军(驻节徐州)三地担任节度掌书记 。 节度掌书记为节度使属官 , 从八品 , 宋初一般由擅长文案的人充任 , 主要负责记录、行文、处理信件等事务 。
◆范仲淹出生在徐州 , 二岁而孤
范仲淹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日出生在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官舍 , 武宁军驻节徐州 。 宋初 , 沿袭唐制 , 徐州仍设节度使府 , 府署在城西北部 。 由南宋学者楼鑰编写、范仲淹五世孙范之柔校正的《范文正公年谱》明确记载:“太宗皇帝端拱二年己丑秋八月丁丑 , 公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 ”
范墉先后辗转真定、遂州、徐州为官 , 应该两次到汴京接受磨勘 。 磨勘就是诏官员进京述职 , 由朝廷勘验政绩,以定升降 , 这往往是官员升迁的机会 。 宋初官制规定 , 文武官员任满三年以上 , 方获磨勘资格 。 后来逐步形成文官三年、武官五年的磨勘制度 。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说:“今文资三年一迁 , 武职五年一迁 , 谓之磨勘 。 ”
范墉何时在汴京接受磨堪 , 调换任职呢?范仲淹《太子中舍致仕范府君墓志铭》云:“府君乃太师仲子也 , 生于京师……皇祐二年九月十三日 , 以疾不起 , 享年六十有六 。 ”由此可以推断范墉次子范仲温雍熙二年(985年)生于京师 , 说明范墉此时已经结束了真定的任期 , 来到汴京参加磨勘 , 等待下一个任命 。 依次类推 , 遂州是第二任期 , 应在985年之后三年左右 。 徐州是第三任期 , 可以推断在988年以后 。 因此 , 范墉归宋后的三个任期大约推断如下:真定任期(978年—985年之前)、遂州任期(985年之后三年左右)、徐州任期(988年以后—990年)而范仲淹出生于989年 , 是范墉北归的第11年 , 正在徐州任期内 , 所以范仲淹的出生地当然在徐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