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范仲淹与徐州的“生死缘”( 二 )


清康熙年间 , 主持苏州文正书院祭祀的范仲淹十九世孙范能濬在家谱中作《宋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文正公传》 , 说得就更清楚了:“公为周国第三子 , 太宗端拱二年己丑生于徐州官舍 , 二岁而孤 , 母谢夫人 , 贫无依 , 更适池州长山朱氏 。 (濬按:周国公卒时 , 时中舍最长 , 方六岁 , 次鎡亦不过四五龄 。 考宋官制 , 掌书记秩列三班之末 , 周国从钱氏归朝十余年间 , 自冀而蜀而徐 , 匍匐以就微禄 。 一旦捐馆 , 去乡千里 , 三稚幼弱 , 此太夫人所以贫而无依也 。 厥后 , 中舍二兄归吴 , 文正未离襁褓 , 遂随育于朱氏 。 )”文中“周国”指范墉 , 因范仲淹功大 , 范墉被追封为周国公 , 赠太师 。 “中舍”即范仲淹次兄范仲温 , 曾任台州黄岩县令 , 以太子中舍致仕 。 “文正”即范仲淹 , 谥号为“文正” , 又称范文正公 。
范仲淹其实是范墉第五子 。 范墉元配陈氏生有4男 , 仅有范仲温、范鎡存活 。 陈氏死后 , 续娶谢氏 。 谢氏又生下范仲淹 , 因此范仲淹排行老三 。 后来范鎡也早逝了 , 范仲淹《太子中舍致仕范府君墓志铭》云:“先公五子 , 其三早亡 。 惟兄与我 , 为家栋梁 。 ”
淳化元年 , 范墉病逝于徐州 , 范仲淹仅2岁 。 富弼《范文正公墓志铭》云:“不幸二岁而孤 , 吴国太夫人以北归之初 , 无亲戚故旧 , 贫而无依 , 再适长山朱氏 。 ”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铭并序》云:“公生二岁而孤 , 母夫人贫无依 , 再适长山朱氏 。 ”谢氏家境贫寒 , 也是孤苦无依之人 , 送范墉归葬苏州天平山祖茔 , 守孝2年后 , 为了生存 , 将范仲温、范鎡托付给叔伯 , 带着范仲淹再嫁时任平江节度推官的长山人朱文翰 。 范仲淹改从朱姓 , 名朱说 , 后来考中进士 , 为官之后才恢复范姓 。
◆在徐州病逝 , 朝野悲怆
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 , 63岁的范仲淹以户部侍郎知青州 。 垂垂暮年 , 仍在为国操劳 , 当时他的职务全称是:资政殿学士、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户部侍郎知青州军事兼管内劝农事 , 充青州淄潍登莱沂密徐州淮阳军安抚使护军 , 徐州也属于他管辖的范围 。 他患有肺病 , 自感身体不支 , 于是请求到距京城较近的颍州任职 。 次年 , 他接到改知颍州的任命 , 抱病南下 , 因体弱 , 只能乘坐轿子前行 。 1052年4月 , 范仲淹路过徐州时 , 病重 。 徐州知州、老部下孙沔(字元规)留他在徐 , 安置在官舍 , 多方访医为他诊治,生活上竭尽全力提供方便 。 宋仁宗得知他卧病徐州,遣使慰问 , 送来药物 。 好友韩琦等也派人到徐州探望问询 , 送医送药 。 但是百药无效 , 不幸病逝 , 享年64岁 。
听到范仲淹在徐去世的噩耗 , 朝野震动 。 宋仁宗下令辍朝一日 , 赐谥号:“文正” 。 富弼《范文正公墓志铭》云:“皇祐四年 , 夏五月二十日甲子 , 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范公以疾薨于徐 。 吏走驿马 , 以公丧闻 , 天子感慨 , 一不御垂拱殿朝 , 特赠兵部尚书 。 太常考行 , 谥‘文正’ 。 ”
《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仲淹内刚外和 , 性至孝 , 以母在时方贫 , 其后虽贵 , 非宾客不重肉 。 妻子衣食 , 仅能自充 。 而好施予 , 置义庄里中 , 以赡族人 。 泛爱乐善 , 士多出其门下 , 虽里巷之人 , 皆能道其名字 。 死之日 , 四方闻者 , 皆为叹息 。 为政尚忠厚 , 所至有恩 , 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 , 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 及其卒也 , 羌酉数百人 , 哭之如父 , 斋三日而去……”看得出范仲淹为人孝、廉、善、忠、和 , 在从政区的百姓中有非常高的声望和口碑 。
◆去世前在徐州写下《遗表》
范仲淹在徐州写下了他人生最后一篇文章——《遗表》 。 遗表简要总结一生得失 , 叙说患病情形 , 劝谏仁宗皇帝要赏罚分明 , 精审号令 , 选用贤才 , 抑制侥幸 。 他一心想着国事 , 没有提出一件个人要求 。 其中有云:“虽圣恩曲示于便安 , 奈何神道常恶其盈满 。 请麾上颍 , 盖遭拙疹之未平;息鞍东徐 , 益觉灵医之不效 。 ”流露出虽受皇恩、羁留徐州、医治无效的无奈和坦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