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理|罗马兴衰的历史机理( 三 )


最初我曾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称 , 罗马的全部土地应转变为哥特帝国;我希望罗马的应变成哥特的 , 而阿图尔夫应成为奥古斯都(即罗马皇帝) 。 但是许多事实教育了我 , 桀骜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循法律 , 而一个共和国没有法律则不成其为共和国 。 因此我选择了更为可靠的道路 , 希望以哥特的勇力恢复和增长罗马名声的光荣 。 我不可能改变帝国的形式了 , 希望能作为复兴罗马的首倡者而流传后世4 。
如果他统治的臣民真的都像奥古斯丁所说 , 根本不关心罗马统治是否延续 , 我不知道阿图尔夫的做法还有什么意义 。
机理|罗马兴衰的历史机理
文章图片

位于马德里皇宫的阿图尔夫雕像(图源:维基百科)
西部罗马帝国覆亡了 , 覆亡的原因当然非常复杂 。 社会关系的变化 , 统治阶级的内乱 , 气候的突然变化 , 瘟疫的爆发 , 当然还有蛮族的冲击 , 都会发挥或大或小的作用 。 但根本的原因 , 正如英国学者汤普逊在论及西罗马帝国的崩溃时所说 , 一个帝国的灭亡 , 是需要理由的 , 而这个理由 , 主要的当然在内部 。 罗马帝国前期 , 共和传统仍有某种程度的残存 , 皇帝固然需要军队 , 但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民众的支持 , 为此不能不给予平民一定的关注 。 扩散罗马公民权、提高行省地位、强化行省治理、惩治贪污腐败 , 最重要的是维护帝国和平 , 使民众可以安居乐业 , 由此造成了帝国前200多年的繁荣 。 但权力一旦落入皇帝手中 , 它天然的扩张倾向 , 逐渐侵蚀了其他机构如元老院和民众的权力 。 罗马皇帝可以依靠的 , 只有军队了 。 而军队也发现 , 他们固然需要皇帝发工资 , 可以也可以左右皇帝 。 在68-70年的内战后 , 塔西陀所谓罗马的秘密暴露了的评论 , 正指士兵发现他们可以创造皇帝的事实 。 弗拉维王朝和安东尼王朝的皇帝们大体贤德 , 还能掌控军队 , 但皇权的扩张和军队重要性的增加 , 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加深 , 终至出现了3世纪危机中士兵拍卖帝国的最恶劣景象 。 所以 , 罗马帝国的灭亡 , 与皇帝权威的强化、官僚队伍的膨胀与军队的增加是有关系的 。 相应地 , 其他阶层特别是普通劳动者地位日益沦落 , 公民权彻底贬值 , 以至于到了帝国末年 , 一些罗马人宁可逃到蛮族中生活 , 也不愿再成为帝国的臣民 。 因此 , 帝国的瓦解 , 其他因素当然不能忽视 , 但在一个农业社会中 , 如果忽略了统治者对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农民的态度 , 大约也难以完全令人信服 。
历史比较研究的核心 , 首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可供比较的对象 , 之后是对可比较的各项参数的具体考察 。 在比较研究中 , 条件的对等非常重要 。 但历史研究 , 无论学者们多么试图客观 , 总难免个人情感、经历、掌握的材料、知识和理论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 所以当我们提出某个问题的时候 , 心里可能已经知道了自己要去追求的答案 。 历史研究的魅力正在这里 。 如果所有人都持一个看法 , 那犹如这个世界所有人都穿着同样颜色和款式的衣服一样 , 令人奇怪 。 我非常赞成潘先生的基本看法:在比较研究中 , 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 , 不能用对方的缺点比自己的优点 , 也不能用自己的缺点去比对方的优点 。 借用刘家和先生的话说 , 要对历史抱着敬意5 。 好的比较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新的思路和启迪 , 促使我们进一步去探讨 。 潘先生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去看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 , 并且从后来西方以及中国的历史发展中 , 发掘出过去许多被忽视的方面 , 提出了非常好的问题 , 也做出了精彩的论证 , 于理解秦汉王朝和罗马传统的身前身后 , 多有启迪 。 我这里只是从罗马方面做了一点补充 , 而且因为不了解秦汉 , 不免就罗马论罗马 , 片面和不当之处 , 请潘先生和读者诸君不吝批评指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