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天下旅游]绿色长白山的生产力密码

提起长白山 ,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神秘壮美的天池景观 。 实际上 , 长白山不只是旅游名山 , 更是我国东北的生态屏障 , 在国内国际生态保护领域都有重要地位 。
[走天下旅游]绿色长白山的生产力密码秋天的长白山天池 许畅摄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 建区6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 长白山坚持“保护第一 , 生态优先” , 积极践行“两山”理念 , 促进保护生态与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 。 长白林海正带动起一条绿色经济发展带 , 生态保护不断转化成生产力 。
守护一座山:染尽长白皆绿色
长白山 , 不只是一座山 , 更是我国生态保护的一个标本 , 折射着我国生态保护的发展理念和路径
翻开吉林省地图 , 东部区域都属于长白山区 。 驱车行驶其间 , 目之所及 , 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 。 染透这一绿色底色的 , 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6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不懈的生态保护之路 。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60年 , 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1992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审为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 , 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人与地理圈等10个国际组织评为全球28个环境监测点之一……在国内和国际自然保护领域 ,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有着众多荣誉和光环 。
荣誉背后 , 凝结着一代代守护者对长白山的执着坚守 。
巡护员杨海山在保护区头西保护管理站工作的三十多个春秋里 , 走遍了长白山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 , 拍摄了万余张动植物照片 。 为了能让长白山保护事业后继有人 , 杨海山把原本将在长春当法官的女儿杨戬硬“拉”了回来 。 “长白山需要我们这一代来保护 , 老一代人的事业需要年轻人来继承 。 ”杨戬回到长白山 , 在保护区白山保护站负责档案工作 。 她也爱上了长白山 , 经常参加巡护 , 并同样拿起相机记录长白山 。
经过许多和杨海山父女一样的巡护员的不懈努力 , 长白山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 建区以来连续6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
近年来 , 长白山积极践行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 坚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 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 。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委会(下称长白山管委会)累计投入50亿元用于生态保护 , 每年用于生态保护的经费超过4亿元 , 先后实施各类生态保护项目130余个 。
“在保护区及周边地区 , 任何有污染的企业都不允许进入 。 长白山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永不动摇 。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库介绍 , 管委会开展“红松种源封闭保护”行动 , 放弃了每年1亿多元的经济收益 , 全面禁止保护区内红松果实承包采集 , 让生物链得到休养生息 。 实施松花江大峡谷综合整治项目 , 斥资2亿元拆除了保护区内5家宾馆 , 保护了松花江源头环境 。
近年 , 长白山的生态保护由单一模式向系统化方向发展 , 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 , 着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 。 长白山已顺利通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10年评估 , 被列为中国的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示范单位 。
看好一片林:长白林海共转型
【[走天下旅游]绿色长白山的生产力密码】长白山 , 不只是一座山 , 而是一望无际的森林海洋 , 既凝结着生态经济的效益转换 , 也带动着传统林区走向转型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近年来 , 长白山生态保护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 从生态观光向复合型旅游转变 , 生态旅游呈两位数增长 。 ”长白山管委会旅游文体局局长耿德勇说 。
长白山生态旅游发展之路与林业系统转型紧密相连 。 吉林长白山区分布着10余个国有森工企业 。 2015年4月 , 当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号声吹响 , 长白林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休养契机 。

推荐阅读